大學生網報,大學生實踐新聞投稿平臺

兒時的夏天

發布時間:2024-11-05     閱讀:
真正的盛夏,應該從進入三伏開始的。因為一年中最熱的季節是三伏。氣溫也是從初伏、中伏、末伏逐步升高。火辣的太陽,滾燙的熱浪,每天在炙烤著大地。高溫酷熱是常態,不用說野外,就是室內沒有空調也是悶熱難當。許是年齡大了的原因,本就怕熱的我,如今更是不能承受盛夏之熱了。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兒時的盛夏來了。那時的夏天,太陽雖然是熱辣辣的,路上的石頭也同樣曬得發燙,如果你在走路疲倦時想找塊石頭坐下歇歇腳,必須用涼水潑在石頭上,讓石頭降了溫,然后用手試摸后,屁股才敢坐下去。樹上的知了估計也是被曬得熱死了,一天到晚嘶聲裂肺地叫個不停,甚至連田間的清水也被曬得燙腳。但奇怪的是,我們卻感覺不到到特別的熱,反而覺得夏天是多么的有趣和快樂。

記憶的閘門漸漸打開,兒時的情景依稀浮現。記得我10多歲的時候,最喜歡過的就是夏天,而夏天又是和暑假連在一起的,這就更加妙不可言。小孩不怕曬不怕熱,越是炎熱越要往外跑,結果被太陽曬得黑不溜秋,挨罵是家常便飯常有的事,聽慣了大人的罵聲,耳朵里像是長滿了繭,就不當回事了。只是罵過之后,就不敢明目張膽地從大人的眼皮底下或正大門跑出去,而要趁大人不注意時從邊門躡手躡腳悄悄地溜出去。其實毫無目的,跑出去無非想找伙伴玩啥,很多的時候,還是想找個地納涼。而納涼方式又很自然,很簡單,也很特別。

我們用麥稈扇乘涼。那時沒有電風扇,更沒有空調。炎熱夏天來了,大人就把藏在房間里的麥稈扇找出來,作為夏天的必備之物,大人們人手一把。說起這把麥稈扇,不知祖先何時發明,估計也有些歷史了,看似尋常普通,但是方便實用。編制的工藝可以見粗細。粗糙的扇子,扇面圓心連“古目田”(老家方言指釘在扇面圓心的一個圖案)都沒有,而有的則編的很精美,從麥稈的選擇到“古目田”的裁剪加工,都很講究且精致。

別看一把麥稈扇,編制還得花功夫。首先要選擇純白的麥稈,才能編制美觀的扇子。其次要做“古目田”,這是一把麥稈扇的畫龍點睛之筆,做工非常精細,要有繡花之功。不是誰都能做出來的,當時有專門做古目田的師傅,許多人都是買現成的。最后是做扇柄。材料是小竹片,長約23公分,寬約兩指頭,夾在扇子中間,并用線裝加固,還要上過油漆,以防用久腐壞。

小時候,我曾經見過奶奶編打麥稈扇的情形,說明我奶奶還是心靈手巧的老人。一把麥稈扇只要使用和保管得當,非常經久耐用,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都不會用壞。盛夏的老屋里,經常可以看到爺爺奶奶坐在門邊的竹椅子上,目光正視著外面火辣的太陽,沒有聽到多少對酷暑高溫的抱怨,手里打著一把麥稈扇,悠然地扇著扇子,倒也清涼自在。父母因為白天要干活,只有中午回家吃飯或晚上才能看到他們扇麥稈扇。小孩子是輪不到的,因為扇子數量有限,有時大人干活累了,要叫小孩給他們打扇子。但由于力氣小,沒扇幾下手臂就發酸,于是放下麥稈扇跑開了,這時,人大也笑了。有時看我們從外面跑回家汗流滿面的,大人就會把手中的扇子遞給我們,叫我們趕快扇一下,其時,我才能享受到扇子給我帶來的陣陣涼意。

麥稈扇是大人夏天的隨身之物,尤其是爺爺,出門時常把麥稈扇插在背后的褲腰里。一是圖方便。可以邊走便扇,靈活方便;二是串門時免得尷尬。因為農村里夏天有個禮儀習慣,凡是客人上門,主人除了泡茶敬煙,接著就是給客人遞扇子驅熱,但扇子有限,如果對方把扇子讓給你,自己就沒有扇子了,這是一件尷尬的事。所以,自帶扇子是皆大歡喜,也是善解人意的做法。回想小時候的夏天,我們手里搖著一把麥稈扇,白天扇風涼,晚上驅蚊子,一扇兩用,真是好家伙,至今我還深深懷念這把能夠扇來夏日涼風的麥稈扇。

我們在屋弄里乘涼。過去的老屋,大多是泥墻瓦屋,屋后與山腳留有一條只有一米左右寬的滴水溝,這就是通常說的屋弄溝。一條狹長的屋弄溝,卻是夏天納涼的好去處。因為屋弄里陰涼,不時還會吹來一陣弄堂風,那種清涼是無比愜意的。以前我們經常會躲在屋弄溝里乘涼,太陽一般照不到屋弄,只有在中午的時候,陽光才能直射下來,屋弄溝也在赤日下暴露無遺了。只有等太陽西斜,屋弄溝才會逐漸復蔭,但下午的溫度肯定沒有上午陰涼。

大人也會把手里的活帶到屋弄溝里去做的。有時奶奶和母親在屋弄溝里剝豆子,有時是縫縫補補的針線活。在柴家自然村,屋挨屋弄連弄,上下左右房屋集中,但房屋間距較大,屋弄里可以擺上一張小方桌。放學路過時,我經常看到那些鄰居一家人把飯菜端到屋弄溝里去吃,吹著弄堂風,吃飯也涼爽,還不時聊著天,有說有笑的,他們似乎忘記了夏天的炎熱。

屋弄狹長,涼風送爽。在屋弄里吃飯的那幕場景,只有過去的鄉村才能見到。吃完中飯,大人們不在家里午睡,而是把竹板床搬到屋弄溝里,然后光著身子,直接躺著午睡了。我不得不佩服,那時的父老,是多么的聰明,還能夠找到就地避暑,因地納涼的地方,真是神了。那時的老屋弄堂,分明是一個避暑乘涼的天堂!

我們在樹底下乘涼。老家門前大樹多,這是父親在七十年代初建房時就種下的。幾顆梧桐樹長得很快,不到幾年時間就又高又大,尤其是樹枝上的梧桐樹葉,層層疊疊,寬大翠綠,像是一把遮天蔽日的大傘,又像是夏天遮蔭擋陽的天然屏障。我們經常把竹椅子搬到大樹底下,坐上一會兒,靜待著涼風,享受著樹蔭,真正體驗到“大樹底下好乘涼”這句名言的妙處。直到正午的太陽透過樹葉,身上開始發熱,我才會離開。

我還看到,大人也喜歡在樹底下乘涼。夏收夏種的大忙季節,不論男女,都要起早摸黑去收割早稻,搶收搶種,追趕季節。個個累得直不起腰桿來。中途休憩,大人們就會跑到稻田附近的大樹底下去躲蔭乘涼,樹大招風,人人都懂,辛苦的村民期盼這股涼風。要是實在找不到大樹,就到小溪邊的柳樹下躲上一會兒。

酷熱的夏天,大人在田間干活,小孩也有任務。十二三歲時,我就上山砍柴,家里的柴灶是個無底洞,我的暑假幾乎都在山上。為防曬避暑,我不得不早起,到了山上也要找太陽一時照射不到的陰面山場,有時山風吹來,自然十分涼快。砍柴是累活苦活,一擔重重的柴禾挑回家,路上高低不平,深一腳淺一腳,沒走多遠就想歇腳。這時我的眼睛便在路旁掃視,只要見到有樹蔭,我就要放下擔子迫不及待去休息。只要涼上一陣子,力氣很快就會恢復,重新起步走路也會變得輕快許多,樹底下的遮陰納涼,在當時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就像是清新劑和加油站。

我們在溪水里乘涼。這是夏天最直接的納涼方法。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喜歡到小溪里洗澡游泳,盛夏只有在水里最過癮。老家門前有一條溪坑,不遠處有一大塊石壁形成一個小潭。這個潭不大,溪水也不深,是個理想的游泳池。人站潭中,水滿半身,無論在水里怎么撲騰,都不存在溺水問題。這個潭就成了我們夏天的樂園。每年夏天,我們就撲通一聲往下跳。溪水清涼,泡著舒服。我的游泳基本功就是在這里練就的。

嘗到溪水涼快的甜頭,就一發而不可收。三天兩頭,我都想往水里跳,一天到晚都想泡在溪水里。可是大人只允許下午去,上午不能下水,怕我感冒。有一回,看到父母出去干活不在家,不到中午,我實在難熬,就偷偷摸摸地跑到溪里洗澡了。我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父母肯定不知道我去洗澡的事。就在我上桌子吃飯時,母親似乎看出了什么跡象,忽然問我是不是去游泳了?

我沒有吭聲,她讓我伸出雙手,我以為母親要打我了,就嚇得連忙縮回了手。但是母親沒有打我,而是在我的手臂上用指甲輕輕地一劃,皮膚上即時顯示出一條白色的痕跡。這時,母親就拉下臉嚴肅地說,“你看,我一檢查就知道了”。沒想到母親還有這樣一招“游泳驗證法”,真是服了。我無言以對,只好低下頭承認。后來,我也用同樣的方法自我檢驗過幾次,只要下過水,在胳膊上的確是能劃印留痕的。這是哪位高人發現的呢?我至今不得其解。

傍晚時分,夕陽西下,老家門前的大溪小溪里,頓時熱鬧沸騰起來。大人從田地里收工回來,整個人都是濕漉漉臟兮兮的,他們手拿著毛巾香皂,一個個到大溪里洗澡。他們舒服地泡在水里,相互打招呼聊農事,雙手忙著洗身子,他們要洗凈身上的汗漬,洗凈手腳上的泥巴,還要洗去一天的疲勞,然后借著暮色換好干凈的衣服回家。而那些小孩呢,他們是水里的常客,太陽還沒西斜就在水里了,他們光著屁股,在水里互相嬉鬧,打著水仗,一直玩到太陽下山,嘴唇都發紫了,皮膚也起了皺紋才上岸。水里的夏天自然涼,在那個農村家庭還沒有冰箱的年代,人們還用溪水、井水和泉水來浸涼啤酒、西瓜等食物。清清小溪水,讓我們度過了盛夏。
回想那個年代的夏天,雖然炎熱,但還有地乘涼。而今,久住城里,生活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現在我們的周圍都是水泥鋼筋和瀝青,門口不是澆筑水泥、瀝青就是鋪設花崗巖,那些高樓大廈的空調和公路的汽車排放,從高到低形成了一股股巨大滾燙的熱流,炙烤著大地和人們,人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承受著無奈的煎熬。即使現在的鄉村,也是如此的環境,已經很難找到陰涼避暑的勝地了。

最近讀到日本松下幸之助寫的一段《夏天的樣子》的文字,他在文中寫道:希望夏天就是夏天的樣子,對那擋也擋不住的烈日,擦也擦不完的汗水,任何人都無可奈何,所能做的只是拼命地喝水,默默地忍耐。即便如此,我仍然希望夏天就是夏天的樣子。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夏天,才能有秋天的收獲。這樣的夏天讓人難以忍受,而大自然卻一直在默默地忍受,讓萬物之根牢牢地扎入大地,從暑熱中吸取能量,為秋天儲蓄豐碩的果實。如果夏天不再是夏天的樣子,秋天也不再是秋天的樣子,收獲的喜悅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希望的夏天就是酷熱的夏天。讀罷這段關于夏天的文字,我的心情有所釋懷。

是啊,不管是過去的夏天,還是現在的夏天,都是季節里不可缺少的夏天。人非萬物,總是怕熱的。既然無法改變夏熱,就得自我調節,做好防暑防曬,萬事適度。正如白居易所說,“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夏日炎熱,熱涼皆由心,“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心即涼”。炎熱苦夏,盡量保持心靜安寧,心態平和,或許,我們就能化伏為安,清涼度夏了。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掃一掃 分享悅讀
校園文學推薦
  • 馱煤炭
  • 在我們老家平山,有這樣一句俗話:“平山不平,井陘無井”。想了想,平山不平,不假,境內有山,有坡,有丘陵;可若說鄰縣井陘無井
  • 11-05
  • 兒時的夏天
  • 真正的盛夏,應該從進入三伏開始的。因為一年中最熱的季節是三伏。氣溫也是從初伏、中伏、末伏逐步升高。火辣的太陽,滾燙的熱浪,每天
  • 11-05
  • 去處
  • 妻子來電話,叫我去上海過五一勞動節,我應允了。四月二十七日上午八點三十分,從龍泉坐動車前往上海。
  • 11-05
  • 屋后的橄欖樹
  • 老家厝后有兩棵老樹,一株橄欖樹,一株鵝掌木。兩樹間有一豐盈的泉眼,那是從大山深處蹦發出來的甘泉,汩汩流淌。
  • 11-04
  • 木飯桶流香
  • 我說的“飯桶”,不是閩南話稱笨人的“飯桶”,而是專門用來蒸飯的廚具(如圖二)。
  • 11-04
  • 父愛就像毛毛雨
  • 童年的我與父親一起生活了十多年,父親在兒女面前總是一幅微笑的面孔,不咸不淡,不善言辭。
  • 11-04
  • 桃園飛鵲鴝
  • 那幾年,村里后門山的老趙頭最勤勞,最實在,開墾荒山種了十幾畝桃子。
  • 11-04
  • 紅豆情深
  • 千米高山上的華安縣馬坑鄉和春村,有一棵稀罕、珍貴的南方紅豆杉,斑駁褶皺的樹干上掛著“福建省古樹名木保護牌”,標上樹齡約600多歲
  • 11-04
大學生網報©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2010258號-8
主站蜘蛛池模板: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黄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ay一区二区三区| 未发育孩交videossex|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成人18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高清在线观看| 伊人影视在线观看日韩区| 久久久高清日本道免费观看| 2022天天操| 男人的天堂欧美|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免费看黄视频app| 久久久久综合一本久道| 亚洲丝袜第一页| 欧美黄色一级片免费看| 少妇的丰满3中文字幕| 国产偷久久久精品专区| 亚洲免费色视频| 99视频有精品|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小猪视频免费网|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麻豆视频免费播放| 无码喷水一区二区浪潮AV|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app下载| 亚洲国产韩国一区二区| a级大片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3d动漫| 日日夜夜天天干| 内射极品少妇XXXXXHD|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欧美丰满熟妇XXXX| 国产视频一二三|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gⅴh372hd禁断介护老人| 精品福利三区3d卡通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