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后的橄欖樹
發(fā)布時間:2024-11-04 閱讀:
老家厝后有兩棵老樹,一株橄欖樹,一株鵝掌木。兩樹間有一豐盈的泉眼,那是從大山深處蹦發(fā)出來的甘泉,汩汩流淌。橄欖樹頭用鵝卵石砌起一堵墻,保護水土不被沖涮,形成一個不小的臺面。筆直的樹干和長向空中的枝葉嘗試著向天擴展。青蔥若玉,長袖善舞,賞以歲月它竟然成功了,至此,如果沒有它的允許,陽光都甭想射透其濃蔭到地上播灑斑駁的光影。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三毛的歌詞讓人們對橄欖樹云牽夢繞。除了這首膾灸人口的歌曲外,橄欖樹還是和平的象征。愛好和平的人們把鴿子和橄欖枝當作和平的象征由來已久。橄欖樹還是堅強的樹種,它高達數(shù)十米,枝繁葉茂,就像一把巨大的綠傘。父親說,先有樹后有厝。前輩極有遠見,擺羅庚又卜卦選址建屋,講究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不缺。厝后有樹,樹下有水,根深葉茂,樹冠護蔭,花香果甜,人居于此既是緣份,也是大福氣。人與植物相互依存,我們的生活與植物息息相關;無論何時,人類的靈魂都需要草木的滋潤。
我喜歡橄欖樹。橄欖樹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它經(jīng)歷過坎坷和挫折,史上發(fā)生過多次臺風、地震,周邊大量樹木被刮倒,多少民房損毀,山體滑坡,而它依然堅韌不拔地守護著這塊土地。鵝掌木就沒有那么幸運,一度被狂風攔腰折斷過呢。橄欖樹盡管已是上了年紀的長老,卻有著驚人的生命力及自我防御能力,被當?shù)厝朔Q為“生命之樹”。我知道,它見證了農(nóng)村的土地改革、合作化高潮、聯(lián)產(chǎn)承包、改革開放、脫貧致富、新農(nóng)村建設……老橄欖樹歷歷在目,有過傷心落淚,也曾開懷大笑。它不講索取,只講奉獻,年年碩果高掛樹梢上。村民耐心等待果熟蒂落,塞一粒入嘴,細啃慢嚼,味道甘酸,鎮(zhèn)靜安神,美容養(yǎng)顏。
如今,縣道沿伸進村的水泥公路連著村中大道,直通老橄欖樹下。女兒回憶,六七歲時想到老家吃橄欖,被父母送到奶奶身邊。那時的農(nóng)村不僅貧窮,衛(wèi)生極差。小女幼嫩的皮膚被蚊蟲叮咬千瘡百孔,接她回去時,孩子娘兩眼淚汪汪,埋怨:“活受罪啊!”但也有一好,多虧了橄欖,站講臺的女兒職業(yè)性的慢性咽喉炎不治而愈了。走時不忘帶一大筐青橄欖,讓左鄰右舍至親好友分享……
彈指一揮間,40多年過去了,農(nóng)村今非昔比,一座座小樓房紅磚白墻鋼筋結構,取代了過去土瓦房,茅廁夷為平地,環(huán)境衛(wèi)生變好了。道路硬化,兩旁栽種高矮搭配的香樟樹、桂花、三角梅等。樹下綠草如茵,百花爭艷,指甲花、紫茉莉、長春藤被設計成相匹配的花圃,高矮錯落,村口一整片黃花菜吹起喇叭迎客。外出打工的、養(yǎng)蜂的紛紛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民宿、餐飲、農(nóng)樂家、土特產(chǎn)網(wǎng)購……老橄欖樹身后的亞熱帶原始森林也成了避暑勝地,還有一片新開發(fā)的橄欖林,就像老橄欖樹的孫輩,郁郁蔥蔥。
前不久,從北京來作客的小外孫,早起蹦蹦跳跳,從地上拾起幾枚橄欖,泉水一沖塞進嘴里咀嚼,有點咸有點甜有點酸。在她算是稀罕物了,嘴角浮起一絲甜蜜的微笑。姥爺問有何感受?答道:“吃的是土雞土鴨和自種的蔬菜,還有山上紅菇、野果,山青青,水綠綠……”哦,我的天啊,生活就像應季吃橄欖,越嚼越甜了。
作者:大學生網(wǎng)報 來源:大學生網(wǎng)報
校園文學推薦
- 去處
- 妻子來電話,叫我去上海過五一勞動節(jié),我應允了。四月二十七日上午八點三十分,從龍泉坐動車前往上海。
- 11-05
- 屋后的橄欖樹
- 老家厝后有兩棵老樹,一株橄欖樹,一株鵝掌木。兩樹間有一豐盈的泉眼,那是從大山深處蹦發(fā)出來的甘泉,汩汩流淌。
- 11-04
- 木飯桶流香
- 我說的“飯桶”,不是閩南話稱笨人的“飯桶”,而是專門用來蒸飯的廚具(如圖二)。
- 11-04
- 父愛就像毛毛雨
- 童年的我與父親一起生活了十多年,父親在兒女面前總是一幅微笑的面孔,不咸不淡,不善言辭。
- 11-04
- 桃園飛鵲鴝
- 那幾年,村里后門山的老趙頭最勤勞,最實在,開墾荒山種了十幾畝桃子。
- 11-04
- 紅豆情深
- 千米高山上的華安縣馬坑鄉(xiāng)和春村,有一棵稀罕、珍貴的南方紅豆杉,斑駁褶皺的樹干上掛著“福建省古樹名木保護牌”,標上樹齡約600多歲
- 11-04
- 牛倌三叔
- 20世紀60年后期,社員私有耕牛折價歸生產(chǎn)隊,我家所處新村生產(chǎn)隊歸入的有16頭耕牛。
- 11-04
- 我家來了“花大姐”
- 一天下午,一只外表鮮艷,身大腿細,舉止笨拙的蟲子款款飛來,就像被劈去—半圓球狀的身體,卻閃耀著金屬光澤,上綴北斗七星似的黑點,
-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