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飯桶流香
發布時間:2024-11-04 閱讀:
我說的“飯桶”,不是閩南話稱笨人的“飯桶”,而是專門用來蒸飯的廚具(如圖二)。那天,一家人前往土圓樓途中,午飯在書洋鎮的板寮村路邊品嘗農家飯。飯店采用土灶加木桶蒸大米飯,即使遠在路邊,也能聞到清香的米飯味,不讓你停下吃一口都難。
一只大飯桶,勾起我一段回憶。老家地處偏僻小山村,林木資源豐富,雖然距集市路途遙遠,但家里需要的農具、家具就地取材,請木匠師傅來家里加工。村里為數不多的“半桶水”木工,會加工些簡單的木桶,我父親就是其中之一的“快手”。“三下五除二”,他制作的木桶外感粗糙點,雖不美觀,卻堅固耐用,左鄰右舍樂意請他做,他也樂意幫忙。
家家戶戶必須有的飯桶,在沒有塑料、鋼精的年代,雖然有陶瓷缽可以替代,但相比于木飯桶的方便,不容易摔破還能就地取材,杉木的更讓人倍感喜歡。在我少年印象中,那年秋收后,餐桌上母親告訴父親家里飯桶壞了,趁農閑有空做個新的。父親立馬答應,第二天一早,就坐在門口大埕上鼓搗著飯桶。父親翻遍墻旮旯找來七八片杉木板,根據飯桶的高度,將長的木板按尺寸截好,刨光;還找了兩片寸把厚的杉木板,做把手的兩片板要厚多了,放在直徑對稱處。每片木板的兩邊要有一定斜度,并插上竹釘圈成圓形。再拿來竹篾編成的桶箍,箍在飯桶外面上、下部。加工各種木桶最難的工序是箍桶底的那圈篾箍。太緊了很難箍上去,太松了箍就不起作用。蒸飯用的木桶桶底要有序鑿些孔通氣,而單純裝飯的飯桶就不鉆孔。最后一道工序,父親拿來預備好的濕鋸末屑,一撮一撮塞進桶板與桶底交界的縫隙里,我好奇地問父親:“為啥要塞鋸末呀?”他邊塞邊嘟囔:“有縫隙裝稀飯飯湯漏哩。行了,行了,大家看一看我的手藝,可好!”
那次父親做了兩個飯桶,一大,一小,小的飯桶是日常裝飯上餐用的。
我知道,自從父親做了那個蒸飯的桶,卻很少用,那時農家能用蒸飯桶蒸飯的屈指可數。我家大多是煮地瓜稀飯或芥菜粥。一直到了20世紀80年代,農村包產到戶第一個年頭,我家糧食大增產,金燦燦的谷子堆滿倉,冬至一到,全家人特別高興,父親大聲對我媽說:“拿出蒸飯桶來,如今可以吃上干飯了。”大哥早就等不及了,沒等秋谷全曬干,就背了一袋谷子到大隊碾米廠加工。他拿著白花花的大米急著回家,還忘付加工費呢。媽媽洗了足有五六斤大米投入蒸飯桶……當她掀開飯桶蓋,香噴噴的氣味滿屋飄香。我一眨眼吃下兩大碗,肚子已撐得不行了,還再去裝小半碗。
這就是生活的味道,難怪當年農村相親,要先瞧瞧男方住家,包括櫥房木飯桶。不過時至今日,農村難以見到木飯桶了,會箍桶的人越來越少,取而代之是油漆桶、塑料桶、鋼精桶……五花八門,玲瓏輕巧,只要有錢,還可以上網買。但我還是思念家鄉的木飯桶,來自大自然,土香土色,雖然“笨”一些,卻最易勾起我一縷鄉愁——知根知底,一股雋永的杉木香。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校園文學推薦
- 屋后的橄欖樹
- 老家厝后有兩棵老樹,一株橄欖樹,一株鵝掌木。兩樹間有一豐盈的泉眼,那是從大山深處蹦發出來的甘泉,汩汩流淌。
- 11-04
- 木飯桶流香
- 我說的“飯桶”,不是閩南話稱笨人的“飯桶”,而是專門用來蒸飯的廚具(如圖二)。
- 11-04
- 父愛就像毛毛雨
- 童年的我與父親一起生活了十多年,父親在兒女面前總是一幅微笑的面孔,不咸不淡,不善言辭。
- 11-04
- 桃園飛鵲鴝
- 那幾年,村里后門山的老趙頭最勤勞,最實在,開墾荒山種了十幾畝桃子。
- 11-04
- 紅豆情深
- 千米高山上的華安縣馬坑鄉和春村,有一棵稀罕、珍貴的南方紅豆杉,斑駁褶皺的樹干上掛著“福建省古樹名木保護牌”,標上樹齡約600多歲
- 11-04
- 牛倌三叔
- 20世紀60年后期,社員私有耕牛折價歸生產隊,我家所處新村生產隊歸入的有16頭耕牛。
- 11-04
- 我家來了“花大姐”
- 一天下午,一只外表鮮艷,身大腿細,舉止笨拙的蟲子款款飛來,就像被劈去—半圓球狀的身體,卻閃耀著金屬光澤,上綴北斗七星似的黑點,
- 11-04
- 遛彎的蚯蚓
- 夏雨嘀嘀答答下了半個多月,雨歇那天,艷陽高照,憋氣的蚯蚓同胞紛紛鉆出地宮,后部的剛毛一插進土里,前面的節體就一伸一縮地前行。
-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