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粽箬林
發布時間:2024-11-06 閱讀:
包粽子的那層粽葉,老家人習慣叫粽箬。每年端午前,父親就會到房前屋邊去拔些粽箬來。
粽箬為什么說拔?不妨仔細瞧瞧那片嫩綠粽箬的形狀:寬大的葉子從細長的枝條上生長出來,頗有些分量。葉子根部有一個細小的枝節,一頭連接、支撐葉子,另一頭連接細長的莖,其特性就是松脆易斷,好像生來就是方便或等待人們采摘的。拔粽箬時,只需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枝節處,然后往上輕輕一折,只聽“啪”的一聲,一張粽箬就穩穩地落在手心里了——你看,拔粽箬就這么簡單。
在老家,粽箬雖不是什么稀罕物,但一般也要去集市上買。我家卻從不為粽箬操心,因為老家房前屋邊早年就種了粽箬,一株株粽箬早已成片成林。父親曾頗為自豪地告訴我,這片粽箬林生長有五十多年了。那時一家人剛搬到新房,房前屋邊還是空蕩蕩的。父親的心里癢癢的:在這里種點什么呢?一次外出,父親偶然發現幾株野生的粽箬,便挖回家里種下了。
粽箬的生命力十分頑強,只要有一方水土,就不挑肥揀瘦,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那片片粽箬迎風招展,泛著綠光,被太陽光線一照射,密密的粽箬叢中透出閃爍而耀眼的光亮來。而當夏日的微風吹過,粽箬會發出一陣陣沙沙聲,如同彈奏給夏日的樂曲。
前兩天和老父親聊起粽箬,他才告訴我這些拔粽箬的細節。拔了這么多年的粽箬,我還是第一回知道其中的道理。打開種粽箬的話匣子,父親的興致高起來,始終掩飾不住內心的驕傲。一則,為他當年種下這片粽箬的決斷。這片林子幾十年來解決了一大家子人包粽吃粽的自用粽箬問題。二則,為他的這片粽箬種得早、種得好,一直沒有衰敗過。
這么多的粽箬,我們一家人是用不完的。父親又舍不得砍掉,閑來無事時還會去粽箬林里轉轉,像是去探望一位老朋友。近幾年,粽箬市場需求加大,有人上門收購。父親想干脆就拔下來賣了吧。拔粽箬的季節正值炎炎夏日,父親早早起床,趁暑氣尚弱,在粽箬地里忙碌起來。拔粽箬的活兒雖然不耗體力,但站得久了,腿腳還是會發酸。我知道父親的脾氣,他干起活來往往會不問三餐、不知疲倦。我打電話勸他要注意身體,干活時間不要太長。“好的,知道的,我知道的。”電話那頭,他答應得很好,實際上手還沒有停下來。
我問父親,我們家的粽箬“買賣”能賺多少?他笑著給我算了一筆賬,這兩年每年都有千把元進賬。雖然這點錢的數目不大,但在父親看來,這是他五十多年勞作的回報。或許,老人家還有一層涵義,就是要讓兒孫知道,他還會力盡所能,創造自身的價值。一個人活著,不能沒有一點價值。而價值,就遠不只是“價格”了。
的確,有些東西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就像門前的粽箬林,陪伴著父母,奉獻著箬葉。這份“粽”情無價,歷久彌深。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校園文學推薦
- 忘憂草
- 鷺島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慶,新老校友齊聚一堂,慶祝母校生日,喜鵲登枝叫不停,剛退休的生命學院黃慰華教授更是喜上加喜。
- 11-06
- 老家的粽箬林
- 包粽子的那層粽葉,老家人習慣叫粽箬。每年端午前,父親就會到房前屋邊去拔些粽箬來。
- 11-06
- 麥收時節憶童年
- 老家的麥田,是我童年的樂園。五十多年前的童年往事,沉淀在漫長的歲月里,珍藏于記憶的長河中。
- 11-05
- 楊梅的味道
- “端午節,楊梅紅出血”,這是江南民間流傳的農諺,意思是說端午節到了,楊梅成熟了。
- 11-05
- 心情
- 宋朝詩人陳師道有一首絕句:“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
- 11-05
- 感恩的心
- 自己年紀老了,凡事轉瞬就忘,可小時候那件受人恩惠的事兒,卻永遠銘刻在心。
- 11-05
- 先管好自己
- 一次,幾個親戚在一起談論起兒女和親家關系。
- 11-05
- 海邊遐思
- 與眾朋友一同赴海濱避暑,熟悉的人,熟悉的地兒,熟悉的事兒;或信步沙灘,戲水耍笑;或面對大海,無限遐思......
-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