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父親的母親
發布時間:2024-10-30 閱讀:
2008年的夏天,帶著年邁的父母和孩子毛毛一起回到了老家——江西貴溪。這是我和孩子第一次回老家,也是父親離開老家七十年后再回故鄉。
我們是在重慶朝天門碼頭上的船,沐浴著夏季江面上的微風,順江而下。在看過神女峰回到室內時,我問父親:“老爸,爺爺是哪一年出生的?”
父親苦笑道:“你爺爺走的時候,我才六七歲,兵荒馬亂的,哪里記得住你爺爺的生日啊。”
這時,母親從客房外面把洗好的水果拿進來,聽到我們的對話,放下水果坐到床鋪邊上微笑道:“你老爸可好,別說你爺爺的生日了,就是叫什么名字都記不清楚了。”
父親嘆氣道:“我媽把我送到煙館就再也不管我了。沒過幾年,貴溪縣城發生了一場大火,煙館被燒沒了,我跟另外一個小學徒就跑到外面,跟著逃難的人一起越走越遠。先是到了長沙,又從長沙坐船到了上海。”父親講述著,一臉的無奈和憤恨。
我們經過三峽大壩,到了宜昌,然后由宜昌坐火車到貴溪。離開家鄉近七十年的父親一踏上故鄉的土地,顯得格外興奮,下了火車直接帶著我們到了一個遠房親戚家。
但父親對于老家好像并不太“熱心”,而是在第二天先帶我們到了貴溪縣城不遠的龍虎山。在經過信江大橋時,父親讓司機停下來,帶著我們在橋上遠眺碧水瀅洄的信江。非常自豪地對我們講道:從農村老家搬到貴溪縣城后,一到了夏天,幾乎每天都要背著大人悄悄溜到江邊游泳,為此,還被爺爺打了好幾次。靜靜流淌數千年的信江水,不知道承載了多少游子對故鄉最原始的記憶。
過了信江大橋,不一會就來到了龍虎山景區。龍虎山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風景獨特、美麗神秘;又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在這里深植傳播。走進龍虎山景區,在春秋戰國崖墓群,父親饒有興趣給我們講述了自己小時候的趣事。原來,父親小的時候曾跟其他小伙伴一起爬到春秋戰國崖墓群,據父親講,當時,他們曾在春秋戰國崖墓群找到很多銅錢和刀幣等。孩提時游玩的場所才是人生初始記憶的最深處。
沒有多久,我們就來到了龍虎山的“主打”景點——象鼻山,一灣碧水平靜環繞著陡峭的象鼻山,眾多游客在這里觀看崖墓“升棺”表演。只見數百米高的山崖上,表演者把繩子綁在腰上,從山上滑下,模仿著從水面把棺材吊放在半山崖洞里進行安葬的整個過程。根據專家考證認為,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是古越人所葬。宋理學家朱熹曾在這里考察過,郭沫若也在此發出了“船棺真個在,遺蛻見崖看”的感嘆,表達了無法解釋崖墓的遺憾。
說到龍虎山景區,不得不說一下龍虎山的道教。龍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龍虎山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祖庭”。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兩大世家。山因教而揚名,教依山而生存。
結束了龍虎山之行,我們又回到了貴溪城里。第二天一大早,就乘坐親戚找來的面包車,由父親親自帶路回故鄉。讓人難以置信的是,走了很遠的車程,竟然沒有問路,徑直來到了老家——泗瀝鎮石窩村。這正是:一個人無論身處何方,無論離開故鄉多少年,不管世間的滄海桑田,都能憑借與生俱來的生命信息,找到自己生命的起源,因為,他們是從故鄉走出來的。
在老家的故居前,父親頓足良久。一排內二層的土木結構的房子,高大寬敞的客廳,講述著以前還算富庶的日子。我和孩子則有些興奮地忙碌著用相機拍照,仿佛要把自己的血脈之源全部收歸到記憶之中。
就在我們三代人在殘垣斷壁的小院里享受著父親美好記憶時,一個比父親大二三歲的老者走了進來。經旁人介紹,原來是父親從小的玩伴。他看到父親后大聲喊道:“是跳蚤回來了?”父親也笑道:“是哪個老表?還記著我的小名。”老者作了自我介紹。我趕緊走上前去,拉住老人的手,大家一起回到客廳就座。我湊上前問道:“大伯,你能不能給我們講一下我父親小時候的事?”
老者拉了一下我的手,親切地說道:“你爸小時候啊可調皮了。要不,為什么叫跳蚤呢。”說完,大聲笑了起來。
我接著問道:“那我爺爺他們怎么又從老家搬到城里去了?”
老者嘆了口氣對著我說道:“你爸爸的命也夠苦的了。可能是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生病過世了,在生病的時候,有一次我還跟跳蚤到過你奶奶的病床前,她把你爸爸的手緊緊拉在自己的胸前哭了起來。當時已經說不出話了。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你奶奶死后就埋在那邊不遠的地方,沒過多久,你爺爺就在城里找了一個又白又胖的后媽。帶著你爸爸就搬到城里去了。可是沒有幾年,你爺爺也不知道得了什么急病,幾天時間就走了,丟下了你爸爸和后媽兩個人,在城里無依無靠的。”
父親連忙插話道:“不是,我記得父母帶著我一起搬到城里的。”
老者笑道:“你呀是記錯了,那個是你的后媽。”
這時,在一旁的母親插話道:“他大哥,謝謝你了。以前老頭子總說自己的母親不要他,讓他一個人流浪了幾十年。今天讓我終于搞明白了。”然后又側過身子,對著父親說道:“你是把親媽和后媽搞混了。你把自己的親娘都搞忘了。”
這時,只看到一生剛強的父親已經收住了笑臉,好像想起了往事,兩眼淚花隱現。父親急切地對老者說:“你、你帶我去看看。”起身慢慢地向門外走去。老者上前牽著父親的手,我們跟在后面,大家一起向一個小山丘走去。
不一會,大家就來到了一個墓地前。老者指著前面一個已經有些平緩的墳墓對父親說道:“這個就應該是你母親的墳。”
父親走近兩步,先是站在旁邊注視著幾乎被歲月的風吹平了的墳墓,上面長了很多的雜草,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花,慢慢跪在自己母親的墓前。這一跪,父親釋懷了幾十年對自己母親的誤解和悔意;這一跪,是張開雙臂和自己親娘的擁抱。我相信,九泉之下的奶奶也一定會原諒自己孩子的不孝,擁抱著這遲來數十年的愛。
在返渝的火車上,母親對父親說道:“這一次呀,只有一個遺憾,就是沒有到你后媽的墳前燒上一炷香。”母親動情地對我們說道:“這天下呀,沒有什么比母親更偉大的了。要我理解這神秘莫測的龍虎山懸棺呀,很簡單,就是讓已經逝去的父母站在最高最無遮擋的地方,守望和祝福著遠方的兒女們。”
火車有節奏的聲響漸漸把我們和家鄉的距離越拉越遠。但我相信,這次旅行,已經把在外漂泊一生的父親的心緊緊融入家鄉的紅土地。因為,那里有大自然鬼斧神工打造的美麗的丹霞地貌龍虎山;那里有永遠在自己靈魂深處碧波蕩漾的信江水;那里有刻骨銘心的生養之恩的母親。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校園文學推薦
- 家門口再無接我的人
- 遠離家鄉的人,總愛說句:娘在家就在啊,娘在哪,哪里就是家。娘就是那位站在門口等待兒女回家的人,也是那位送別兒女離家,再也看不到
- 10-30
- 故鄉——父親的母親
- 2008年的夏天,帶著年邁的父母和孩子毛毛一起回到了老家——江西貴溪。這是我和孩子第一次回老家,也是父親離開老家七十年后再回故鄉。
- 10-30
- 別了警營
- 別了,警營。我走出了辦公室,告別朝夕相處的同事,駕車駛出警營。
- 10-30
- 魂系社稷的溪流
- 她步履輕盈地蜿蜒蛇行37公里,她朝乾夕惕地縱橫捭闔了3.12萬公頃,徐緩地涌進了那幽闃遼夐的深圳灣,浩浩蕩蕩地直奔波瀾壯闊的零丁洋。
- 10-30
- 馬泥溝散記
- 經常有人問我,馬泥溝是河道還是水渠的名字?
- 10-30
- 張仁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老前輩
- 張仁退休后十余年在浙江省紅十字會從事志愿者工作,承擔《浙江紅十字報》編輯工作,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志愿工作者,他不收任何報酬。
- 10-30
- 穿行寶島迭見錦繡
- 瓊樓近山亦鄰塘,冷眼人間幾滄桑。舊時王謝煙云逝,櫻桃園里客尋芳。
- 10-30
- 運河魂
- 一個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星期天,十歲的兒子拉住她的手,噘著小嘴吵著說:“媽媽,媽媽!您帶我去放風箏。”
-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