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學習工業社區在涵養高素質勞動者方面的先進經驗,探索可復制可推廣路線,近日,寧波大學陽明學院“三三共建,育才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深入北侖區大碶街道,探尋產業工人的成長故事,記錄寧波社區在培養高素質產業人才方面的創新實踐。
寧波作為近年來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之一,依托舟山港和良好的資源稟賦,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制造業體系,為外來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前來尋求更好的生活和發展機會。然而,隨著城市化的加速,如何讓這些產業工人在寧波扎根,成為社區發展的重要課題。
在大碶街道,政府和社區的共同努力,為產業工人的成長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工人李志磊提到:“我最近在申請技能大師工作室、申請青年工匠、考職業資格證,這些事情的信息都來源于社區。”從一對一的導師培養制度到實實在在的物質獎勵,從技能培訓到職業資格認證,每一步都體現了政府和社區對工人專業成長的重視。

工人張金達也分享了他的成長經歷:“在龍源公司,我們不僅有導師的悉心指導,更有公司的物質激勵,這些都極大地激發了我們學習技能的熱情。”而社區組織的各類活動,如卡拉OK、環園跑、音樂節等,更是讓工人們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

此外,張金達還提到了政府給工人提供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就業補貼等。政府為工人們的生活提供幫助和便利,工人們也懷著對社區與政府的真切感激,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寧波,在大碶街道,扎下根來。這些“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的切實福利,體現政府為人才“留甬”的殷切期望。
“大碶模式”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在培養工人能力、提高工人素質的同時,讓每一位產業工人體會到政府、社區和企業對產業工人的重視。“最初我是一個比較靦腆的人,但在一次次的鍛煉中,我慢慢不再緊張了。” 工人李翔在闡述自身經歷時展現了這一點。 張金達更是直接表達感激:“你親身感受到了社區的這些行動,你就會覺得他對我們青年人是非常重視的。”
全面“育才”的大碶模式展示了政府與社區在幫助產業青年工人更好地融入社區、扎根社區方面做出的一系列探索嘗試。堅持技術優先,保障生活多彩的“大碶模式”也為工業社區建設和管理提供了借鑒之道。實踐團隊表示,他們將把“大碶模式”的成功經驗帶回校園,提煉其中的經驗模式,加強宣傳,提升社會對產業工人的關注,共同為寧波的產業工人營造一個更加美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