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仙,這位曾經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項目管理系的90后女孩,畢業后,不念都市繁華和企業高薪的誘惑,2022年,決然回到慈利縣許家坊土家族鄉大塘村,從父親手中接過種田的“接力棒”,愿當一名種糧人。
9月8日,天高云淡,在慈利縣金巖土家族鄉三元村的金黃色的340多畝稻田里,稻浪起伏搖曳,一臺收割機正在田間來回作業加緊收割,確保稻谷顆粒歸倉,在另外一塊稻田里,余海仙正和丈夫一道對水稻進行測產。
“我是2022年開始接管這340多畝水稻田的,經過近2年多時間的種植,這稻田土質也肥了,產量也高了,信心也足了。”在稻田里,余海仙邊忙著測產邊和筆者聊起她回鄉種稻的緣由來。
2019年她大學畢業后,不念都市繁華和企業高薪的誘惑,決然回到家鄉,便經營了一家通訊行業的店子,由于懂經營管理,店子的經濟效益也穩定,而她看到父親種了20多畝水稻非常吃力且太辛苦、收益不佳時,一個念想在她的心里而生,那就是從父親手中接過種糧接力棒,助力一把完成他的夢想,把農業干好。
在得知女兒的想法后,父親默許了,2022年,她先是成立了慈利縣錦浚種養專業合作社,然后將老家大塘村330多畝糧田流轉到合作社,從此,父親便成了她的技術顧問,同年,她又將金巖土家族鄉三元村340多畝由灘涂整改而成土地整改項目稻田流轉到了合作社,從2022年開始至2023年,合作社水稻種植面積達700多畝。
作為一名“跨界”種田的90后女孩,雖然有父親這個技術顧問,但為了種好糧食,她在“惡補”種糧知識的同時,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引進智能化灌溉系統、無人機植保等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生產效率、農產品質量,積極與農業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工作,此外,2023年,她還到華中農業大學參加了由農業農村部舉辦的《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培訓,培訓期間,接觸了最新農業科技、種養殖業方面的知識,還學到了現代農業先進管理經驗,提升了市場分析能力和產品競爭力,也激發了她要扎根鄉村當好種糧人的發展能動力。
“三元村這340多畝灘涂改造田,2022年流轉過來時,由于初期土質又淺又瘦,不僅機械作業不便,產量也低,為了提高這片田的肥效,也是想盡了辦法,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科學種植管理,終于成了肥沃的良田,糧食產量逐年增長,按照剛測算的情況來看,今年這片糧田進入豐產狀態了,總產量大約在150噸以上。”余海仙接著說,今年因受到受天氣影響,許家坊土家族鄉那邊330畝稻田產量相對減產,導致合作社今年糧食總產量在去年380多噸的基礎上,減產30噸左右,但總產量也有350多噸。
在談到往后的發展,她滿懷自信的說道,將引領合作社通過“基地 + 農戶 + 農業作業”的發展模式,帶動農戶穩定增收,輻射帶動脫貧戶及周邊農戶發展糧食生產,并致力于打造特色專業品牌,實現種植、生產、包裝、銷售一體化運作,提升農產品質量與銷量,引入高附加值特色農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鞏固拓展扶貧成果,用自己的力量來帶動當地鄉村產業發展,勾畫鄉村振興美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