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大學生評價標準同質化
學生評價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監測表和指揮棒,不僅反映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更是引導學生發展的方向標,無論對高校的整體發展還是對學生的個人發展,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唯分數論”成為大學的熱詞,這個“分數”指的是績點和綜合素質評價,大學生在課內的學業成績和課外的社會實踐活動都有一個評價標準,這一評價標準將表現量化并進行排名。在當下競爭激烈的時代,大學生追求“優績至上”“分數至上”,不斷盲目迎合統一標尺,處于隨波逐流的“無我”狀態,分數的重要性超過了學習和實踐本身,忽視背后的意義和價值,追求統一標準不利于大學生塑造獨立人格,也無法真正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1.缺鈣——缺失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近年來,“擺爛”“躺平”等詞匯頻頻出現,在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鴕鳥效應”,他們沉溺短視頻、游戲、社交媒體等,這些都是逃避現實的心理,追其本源是大學生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普遍大學生都將理想信念看成人生沉重的負擔,認為沒有希望也就沒有失望。華東政法大學文學教授杜素娟在演講中指出“理想是人生的彈簧”,心理彈性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Anthon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杜素娟教授認為“真正的理想是保持一份旺盛的自我想象,以及探索自我和人生可能性的勇氣”,這一段“理想”的彈簧為當代大學生搭建了精神家園的根基。
2.缺行——缺乏生活實踐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目前各高校以理論教育為主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踐鍛煉教育,知行脫節使大學生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就業市場需求,導致他們面臨就業困難的問題。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缺乏生活經驗,缺少最基本的生活常識,甚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他們與社會脫節,進入社會后,仍然用學生思維去為人處世,社會能力欠缺,難以融入多元化的社會環境,社會適應能力弱。
3.缺韌——缺少堅韌的心
當前社會熱門話題“脆皮大學生”指當代大學生的身體脆弱,年紀輕輕就容易生病受傷,但相較于身體,更脆弱的是大學生的心理,“易碎文學”“發瘋文學”都是對大學生當前心理和精神狀況的生動寫照。在當代教育下,大學生缺乏探索和自我反省,缺少試錯機會和自由探索的環境,更缺乏應對失敗的韌性,他們被迫失去“成人”的練習,被快進到一個“似真”的成年階段,并不具備成人的素質和心智,就像竹子一樣,長得很快,但是非常脆,孤零零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