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定陵之后延伸的思想
發布時間:2024-11-06 閱讀:
“春光杯”組委會安排的兩個采風地點都是特別的有名氣,而且都是沒去過的,居庸關在這里就不說了。就說說定陵,對定陵還是充滿好奇的,我也不介紹了,因為太著名,度娘介紹的比我全面詳細,只說說延伸的思想,不寫總感覺這方面的話題縈繞在心頭,還是寫出來比較好,有的文友不進去參觀,說是有講究,不去這些地方,這應該是易經周易八桂都懂,說明知識面很廣國學也精通。
記得我在二十年前回徐州參觀漢王墓,據說是漢朝一個藩王的墓,由于是第一次出去旅游,也不知道那么多講究,該照相照相,應該是興奮掩蓋一切,沒生一點畏懼,也許是人大了膽子也大了,也許是無知者無畏。
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要獨立面對生活,總要經歷諸多的不如意,就會聯想一些什么,精通八卦朋友告訴我身體不好,去這些地方會更弱,少去,其實我不是怎么信的,我總相信人世間是好人內心坦蕩蕩,另外的一個世界也是的,因為那個世界也是這世界人去的,人間為好人,到那邊為好神”所以就參觀了定陵,我也是有敬畏之心,因為死者為大,如果我要是穿越幾百年也是我敬仰的皇帝呀,我是他的子民呀。中間有個欞星門不能走,要是走了回來的時候一定要大聲說三遍:“我回來了”結果我和楊愛嬋老師一進墓園第一個門就走進去了,有文友提醒說不能從這門進,我們按說的照做。繼續參觀,后面出現一門框是黑顏色,這門應該就是“欞星門”顏色就不一樣,我也有幾分慶幸,剛才那個門不是的。
所有文友都繞開這個門了,因為有些滲的感覺,為什么會讓人感覺滲呢,而且都是同樣的感覺。其實這只不過是人文的標記,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中,第一層面本源論將天地間的一切自然現象成為自然之文,人類創造的文化現象成為人文之文,皆有自然之道所決定,這說明人類的智慧在自然之道中取出代表各種人文標記,人文的標記都可以改變的。
想起我父親給我說,他上小學的時候新中國剛剛建立十多年,到處都是墳子,每塊田地都有,而且都很大,經歷那么多年戰爭,還是政府明智下令將那些沒人認領,時代久遠的墳子夷為平地,應該是“破四舊,立四新”時期,革命烈士遷入烈士陵園。田地歸還農民耕種,要不然地都占完了,要是從人類開始,每個墳子都存在,土地還真不夠,把那些墳子平了,也沒見那個墳子里的主人出來不愿意,這就說明人文標記的是可以改變的。人來源于泥土,最終歸于泥土,這是自然之道。
看到萬歷皇帝墓,還是很大的,帝王還是應該擁有的。因為他代表那個歷史時期面貌。“欲戴皇冠,必受其重”這都駕崩幾百年了,也不得安生,后人一直去打擾,還要為“國庫繼續操心”如果正向古人說的另外一個世界繼續做皇帝,那就更辛苦了,兩邊都要忙,還是普通百姓好,最起碼只忙乎一邊。
這些也都是人的思維決定的,說明白就是人想出來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想法多了,會平衡心態了
我小時候膽子比較小,路過棺材撲就非常害怕,我會在另一篇文章中介紹我是怎路過棺材鋪的,前幾年回老家路過哪里,還是心有余悸,就在心里默念,姥姥姥爺,一下有膽量,也仿佛姥姥姥爺就在路兩邊站著,我很從容從哪里走走過。
有膽小就有膽大的,我父親給我講:“本村一個爺爺膽子特大,把看瓜棚搭在兩個墳子之間”,“那是他自家的?”
“不是,就是官林,你們祭掃烈士的那個官林,他種西瓜的地頭就是官林,就地取材,晚上就睡在里面。”
“啊!”
這是這位爺爺的思維,什么都不怕,不知他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如果用文字表現出來,也會是經了,最起碼他的觀點給到膽小會是教科書。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校園文學推薦
- 黃漆斗笠
- 我的校長和別人不一樣,校長夫人是惠安女。
- 11-06
- 參觀定陵之后延伸的思想
- “春光杯”組委會安排的兩個采風地點都是特別的有名氣,而且都是沒去過的,居庸關在這里就不說了。
- 11-06
- 北京・直線的美
- 人的一生有多少時間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尋求自己的夢。人生苦短,總有那么一群人時刻銘記自己的初衷,一直念念不忘。
- 11-06
- 有一種幸福:我還是孩子
- 不能覺得年滿18歲就是成年了,也不能覺得成家立業了就是大人了,更不能覺得自己有了孩子就是家長了。
- 11-06
- 沒影
- “沒影”,是閩南人對說假話、空話、大話最通俗、最直接的譴責和否定,意思是說根本就沒有這回事。
- 11-06
- 滿園春筍壓不住
- 20世紀80年代初,閩南大地春天的腳步姍姍來遲,農村改革開放實行大包干,也比先進地區慢了半拍。
- 11-06
- 方校長
- 方惠瓊40多歲,安溪人,中等身材,微胖的身材,齊耳短發,辦事干練潑辣。當年,她是全縣唯一的女校長,也是我人生遇到不可多得的好人。
- 11-06
- 忘憂草
- 鷺島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慶,新老校友齊聚一堂,慶祝母校生日,喜鵲登枝叫不停,剛退休的生命學院黃慰華教授更是喜上加喜。
-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