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傍桑陰學種瓜
發布時間:2024-10-28 閱讀:
又到春耕時節,人們摔掉了衣服,撲向田野;寂寞了一冬的山野田地漸漸熱鬧起來。干癟一冬的樹枝吐出點點新綠,大地變得青色可染,水庫里的水波在春風的吹拂下蕩起朵朵漣漪,整個大地都在蠕動著接受人們的按摩。正是這樣的季節我追逐著人流奔向山川奔向河流奔向田野,去尋覓那烙在兒時無法磨滅的記憶,找尋那一幅幅牧童赤腳忙碌的耕織圖。
這幅場景很快映入我的眼簾,那是清明節前的一個星期六,在九仙山一隅,我看到幾對從城里趕來的時尚夫婦正和幾個頑童在一老農的指點下,在一爿山地里興奮地吆喝著正對那頭不太聽話拉犁的耕牛嘻笑著驅趕著在地里彎彎曲曲畫著不規則的圖形,明眼一看個個都是假把式;那老農看上去六十多歲的年紀正在地里牽牛扶犁地在地里來回奔跑忙地不亦樂乎!那夫婦的幾個孩子更是緊跟在老農的屁股后面新鮮地摸著那耕牛的尾巴,有個大膽的頑童還騎在犁地的牛背上。清脆的童聲不由地令行人駐足也想下地一顯身手。我情不自禁地和老農攀談起來,老農說:“現在農田基本實現了機器耕作,可像俺們這些山地還得用老辦法,因為農用機械在山地里無法發揮效能,地塊的零落狹小不規則還得用耕牛犁地翻田才行。這幾年政府幫助我們山區搞旅游開發,一到這個季節城里人就朝我們山區蜂擁而至,不但呼吸我們這兒的新鮮空氣,還在我們這里吃住游覽,不但讓城里人工作閑暇之余有個好去處,也給我們山里人帶來了收入,也讓那些住慣城里的孩子們體驗一下農村生活。這不到我這兒大顯身手學作耕地的不是真正讓孩子們參加原始的勞動,而是讓孩子們打小就知道土地怎樣耕作,種子如何下種,讓現在的孩子們不要忘記他們的爺爺奶奶當年也曾這樣在農地里辛勤勞作灑下汗水。要讓現在的孩子們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一道理。”這時我腦子里又突然跳出宋代詩人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里的其中一首詩: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是啊!多少年來人們對土地的依附——就是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我看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們仍然對土地有種深深的眷戀,對土地有種深深的摯愛,我想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好的詮釋。
這讓我聯想起我上學的那個時代。
那個年代是集體勞動的年代,是勞動光榮的年代;雖然過去了幾十年,可我仍很懷念那個時代。早晨上學天不亮就得起床,因為糞筐里有老師規定的拾糞任務,學校后面每個班都有糞池,晨讀前你必須得完成十幾斤的糞肥任務,哪個班級糞池里的肥料多哪個班級就會受到表揚。我們使用的課桌是自制的課桌,上午上課下午勞動,和泥壘坯抬沙,把多余的作業本收集粉碎用紙槳當桌面,每個教室都是自制的課桌,絲毫不遜色于現在的學生使用的課桌,現在想來無不感到自豪;我們的學費也是自己動手收獲所得,記得我們班有塊很大的試驗田,那試驗田也是當年同學們把學校后面的大片墳地平整后,費了好大勁才改造成的,望著綠油油長勢喜人的勞動成果,那高興勁就甭提了,因為勞動所得可以彌補我們學費的不足,盡管那時學費不高,也就幾元錢,可我和我的同學們總覺得我們創造了價值。雖然現在和過去早已今非昔比,高興的是生活在城里的人們并沒有忘記城市之外還有曾經熟悉的場景,盡管這場景變得有些陌生,盡管這場景離我們漸行漸遠,可只要泥土發出春天的氣息,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去擁抱它,去親吻它,我想正是腳下的泥土承載著: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希冀,正是“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一中華民族勤勞善良的優秀傳統文化繼承,才讓我們每個人變得如此和土地這樣親近,和土地這樣近距離交融,我想腳下的土地一定會給人類以饋贈,給人類以無窮的力量和寶藏。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校園文學推薦
- 承德逐綠而行
- 辦公室案頭放著一本裝幀精美的書籍《承德古樹名木》,閑暇時總是愛翻閱。
- 10-28
- 也傍桑陰學種瓜
- 又到春耕時節,人們摔掉了衣服,撲向田野;寂寞了一冬的山野田地漸漸熱鬧起來。
- 10-28
- 啊,我們的花芯!
- 一個美好的地方,給人的享受是多方面的。它不僅給你色彩、聲響的怡樂,情操、心情的陶冶,還能給你思想的啟迪,智慧的升華。
- 10-28
- 故鄉的紅松
- 紅松,以其蔥蘢濃郁、四季常青而著稱于世。
- 10-28
- 難忘隊上罱河泥
- 罱河泥作為一種農活,曾經是我們江南水鄉一道最美的風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隊上種田植桑多用自然肥料。水鄉地區河網密布,河
- 10-28
- 我聽見鳥的叫聲
- 差五分鐘夜半十二點,在樓下鄰居響亮的 “唰啦”一聲拉窗簾的聲音中,我的這夜睡眠戛然而止。
- 10-28
- 巍巍井岡美如畫
- 井岡之“紅”,譽滿神州。這里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紅色圣地、革命搖籃”。
- 10-27
- 居延海的變遷
- 發源于祁連山南麓的額濟納河,匯集消融的冰川和叮咚的泉水,流過祁連山山脈。
-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