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報,大學生實踐新聞投稿平臺

溫暖的陽光

發布時間:2024-09-20     閱讀:
  人說道:母親在,家就在,兒女就有歸宿和向往。我的家別樣溫馨,是一個灑滿溫暖陽光的幸福樂園。在我母親苦心經營下,溫暖如春,讓我們盡享寧靜愜意的生活。在這個今非昔比的農家小院里,始終盈溢著兒女子孫們的歡聲笑語,成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大本營”。
  
  然而,在盡享歡樂時光的同時,忽然發現,我眼前這位勞苦功高、恩深似海的母親,隨著無情的歲月流逝,渾然不知地變得越來越愈加蒼老了。在她步履蹣跚的身后,思量著她的不易過往,五味雜陳涌上心頭,一幅由她傾力經營的全景家庭生活畫卷鋪展來,漸漸浮現出她與眾不同的風雨歷程。
  
  一
  
  母親,出生在三十年代,那是一個饑寒交迫、民不聊生的年代。她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新中國解放之前的苦難與煎熬中度過的。經歷了兵荒馬亂的背井離鄉,在異常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頑強地成長起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稱得是家庭有所擔當的頂梁柱,社會上有所作為的好青年。
  
  步入成年的母親,在繁重農業生產勞動的同時,讓她越發感到文化對于人生、家庭的重要作用,與眾多青年一樣渴望文化知識的學習,是她贏精彩人生的良好思想基礎之一。說來還算幸運,機會眷顧了她。鄉辦農民文化學校,作為熱愛集體、踏實能干的青年,被村里首批選送她入校學習。在校期間,她如饑似渴地學習,吸吮著文化知識營養。由于勤奮好學,以優異的成績結業,成為村里同齡人羨慕的速成“文化人”。
  
  在“大躍進”的50年代,有了家庭的母親,依靠文化知識助力,開始起步。幾年間,她又幾次被生產隊和村里派往西平、遂平兩地,接受實用縫紉技術職業培訓學習。那個年代,也沒有什么交通工具,完全是依靠她兩條腿、一雙“鐵腳板”,多次風雨無阻地步行近百公里路程,往返于遂平、西平兩個縣城之間,較好地掌握了既定實用縫紉技能,同樣每次均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結業。
  
  從此后的一個時期內,她先后在鄉、村兩級集體實業服裝加工廠,從事著服裝加工,做了一名專職縫紉工,為鄉親們加工制作了更多、更好的衣服。因服務需求量較大,她只有沒明沒夜地加班加點、超負荷連軸轉,忙得不可開交。在鄉辦服裝廠里,為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計件指標,接受嚴格的績效考核,也沒有時間顧自己和家里的一切事務了。
  
  當時的生活,正處于解決不了溫飽的困難時期,在服裝加工廠上班時,伙食都是定量的。那時我才一歲多,舍不得吃,總要留下一半給我,自己卻忍饑挨餓。廠里有時做面條,也算是營養餐,她為了我總要留一半,下班后常常端一碗面走了兩公里多的路程,回家喂養我。經常多半伙食讓給我,她只能忍饑挨餓。由于勞動強度大,營養跟不上,久而久之出現了全身浮腫,體力不支,時有暈倒現象發生。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集體服裝加工廠撤銷后,回到生產隊,她主要從事集體生產勞動,這位小有名氣的縫紉工匠,一手嫻熟的技術,從此失去了用武之地。
  
  在實行布票制度、計劃經濟的八十年代之前,家庭或個人購置縫紉機,是農民們急切渴望、遙不可及的事情。家庭婦女都是憑布票扯布、手工制作衣服。由于沒有了縫紉機,這一硬件受到限制,她僅是力所能及地、義務為村民們提供一些“只裁剪不能縫紉”的半拉子服務。在生產勞動、忙完家務之后,她對前來登門裁剪衣服的人們,習以為常的有求必應。年復一年,名聲在外,受惠于她的人們也是心存感激,都說她是“大眾熱心腸”。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實行的是集體所有制,家家戶戶憑工分分配糧食吃飯。我們一家老小八口人,無男勞動力,掙不到足夠的工分,糊口就成了現實大問題。僅靠她一人掙工分換糧,維持基本生活,總是力不從心,成為全生產隊出了名的口糧困難大戶。每年夏秋兩季工分核算分配糧食時,我家總是分的最少,口糧嚴重不足。解決全年口糧不足問題,只有拿錢購買工分返銷補充。家里唯一的經濟來源,只有靠父親節衣縮食,從微薄的工資中擠出一部分,以聊補無米之炊,吃飯問題根本得不到解決。生產隊里和社員們都知道我家的困難,始終給予極大的同情理解、千方百計地的關照。那些年,幸好在全村人全力幫助扶持下,生活上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總算挺過來了。這份難得的恩情,我們全家人至今仍然感激不盡,也將永遠銘記救命之恩。
  
  記憶猶新的是1968年的春天,解決工分難的問題,正處于無可奈何之際,生產隊隊委會,針對我家老小人口大,無勞動力,缺少工分、口糧不足的實際情況,照顧性地給了一個很好的建議。即為了進一步解決家庭工分較少的問題,生產隊長盧五元(因我在姥姥家長大,親稱姥爺),代表隊委會建議我家,能不能想想辦法購買一臺縫紉機,讓她盡量利用集體勞動出工后的間隙,采取計件工分形式,為生產隊男女老少提供加工縫紉、制作服裝。同時,也允許為鄰近村民加工服裝酌收微薄費用,買分換糧,提供些“有償服務”。這樣既解決了全村人和鄰近村民穿衣問題,又緩解了工分上的不足,算是權宜之計。于是,她和父親商量后,千方百計地東拼西借,掏空積蓄,湊合著購買一臺“飛人”縫紉機,成了家中最值錢的稀罕物件和養家糊口的“大功臣”。
  
  從此以后到82年間,她先后使用過“飛人”“蜜蜂”“上海”“大橋”牌四臺縫紉機。三十多年里,她充分利用自己的縫紉技能,夜以繼日地為我們隊里社員、鄉鄰村民縫紉衣服。她白天按時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夜晚為大家加工縫補衣服,成了她的主要營生。每天外出生產勞動收工后,拖著疲勞的身體回到家中,忙里偷閑,經常通宵達旦地苦干。餓了隨便吃口飯,累了就爬在縫紉機上休息一會兒,緩過神來了又接著干。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經常挑燈夜戰到凌晨一兩點,不辭勞苦地縫紉衣服,為的是多掙工分養家糊口。每次夜晚醒來,總是看到的是她燈下縫紉衣服的忙碌身影,是我那個時候難忘的記憶。繁重而緊張勞作,好像上滿發條的時鐘,嘀嗒直響,不知停歇地轉動著,讓家人們看著很是心疼。
  
  擁有技之長她,就是這樣,從農村建立農業生產互助組,到成立人民公社期間,一直是一位體力勞動者與技能勞動者不間斷轉換,經常白天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晚上絲毫顧當天勞頓,見縫插針地為鄉親們趕制衣服。她像與好朝夕相處的縫紉機一樣,運轉起來很難停歇,從來沒時間維護檢修和保養自己。這樣的境況,前后持續到改革開放后的90年代初,縫紉機漫漫淡了人們的視線,成為我們家珍藏至今的“歷史文物”。
  
  
  
  二
  
  年輕時她,作為農業生產勞動的主力軍,積極投身于如火如荼的農業水利工程、大煉鋼鐵、“大躍進”等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之中。這位不負韶華的社會進步青年,也在其中發揮了青年突擊隊員先鋒作用。
  
  五十年代初,她在史無前例的國家級板橋水庫水利工程建設中,和老一輩一樣,積極參與了修筑堤壩的萬名民工大會戰,也成了她的談資、榮耀和自豪。在此期間,她與同齡年輕的人們,燃燒著同樣的情懷,組成服務隊,多次步行往返一二百里,翻山越嶺,到工地上參加水利工程建設,為民工拆洗被褥和洗衣做飯。熱火朝天的大會戰工地上,給她留下了火紅年代人們激情四射的美好記憶。
  
  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時期,首先經受了嚴重的三年自然災害,也稱為三年困難時期。經受了生活上的糧食供應、副食品緊缺危機。后來,她在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人定勝天的興修水利建設中,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勞動工地里,戰天斗地、大干快上,深挖洞廣積糧,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熱潮里,都留下了奮戰的身影,難忘的回憶。隆冬時節,寒風凜冽,在雨雪中開挖水渠、魚塘清淤、人拉肩抬,拉運土石,是水利建設大、小工程積極參與的主力。由于沒有農機工具,使用鐵锨鎬鍬“原始工具”,深翻土地,改良土壤,開墾平整農田、修路植樹、積高溫堆肥料、改良土壤,都留下她早出晚歸、艱辛勞動的忙碌身影。酷暑盛夏,驕陽似火,為了多掙些工分,在眾多生產動競賽中,你追我趕。很多時候,無論是人拉牛車、馬車、人力架子車、耬耙、運肥運糧。還是春播秋種,三夏搶收,和大家爭先恐后地苦干,是我那個年份的深刻印象。難忘的記憶里,在每年夏天的麥收時節,上演的搶收搶種大決戰中,她踏著晨露、早出晚歸,揮午鐮刀、汗如雨下。在這個別樣的收割勞動竟賽場上,她從不示弱,總是領跑中的一員,是社員們眼中的常勝將軍。腿上至今還留下收割小麥競賽時,被鐮刀割傷的深深疤痕,在我的眼中,就是勞動者一枚紀念勛章。
  
  母親經歷了集體所有制階段的梨、耬、耙、鐮、人拉犁耬耙、牛馬車和架子車的艱苦磨煉。還感受了提水挑擔,推碾磨面,缺衣少糧,無水無電歲月的艱難。不失時機地為家人挑水做飯、縫補洗涮、淘糧磨面……。就這樣,春夏秋冬從不言苦,克服難易想象的困難,用瘦弱的身軀,堅毅地支撐、維持著全家老小生計。這些都是她在那個年代不以為然的生活常態,成為難忘的歷史記憶。
  
  
  
  三
  
  改革開放之后,農村告別集體所有制和工分制度,分到了責任田,全家溫飽問題,解決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的80年代。1978年春,我在家中排行老大,剛能接力助家之際,響應國家號召,應征當兵服役,這一走就是20年。父親在外工作,家中還有一位年邁的姥姥養老、四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上學、家務、勞動等生活重擔,相對而言,完全落在她的肩上。
  
  在責任田的經營上,她視土為命、家中的糧倉。年復一年地春播夏播秋收,從來不誤農時。精細到耕前施肥,耙地備播,滅蟲施肥,科學管理上的各個環節,追求收獲受益最大化,做到顆粒歸倉。
  
  生產勞動的艱辛,家庭生活的不易,也讓她積勞成疾。1985年秋,她感到身體不適,吃不下飯,誤以為飯量小,經查患了嚴重的胃潰瘍。加上嚴重的皮膚瘙癢病,常年困擾著她。癢難耐時,渾身潰爛。即使是酷暑難耐的夏天,癢起來忍無可忍,不得不去燒柴禾烤火袪癢,其感受不言而喻。由于當時我正在部隊服役,鞭長莫及,很是著急,幾個弟弟妹妹年齡小,也沒有能力帶她尋醫。我只有讓愛人晉現玲,領著她先后到遂平縣、西平縣、駐馬店地區醫院、解放軍第159醫院求醫看病。同時,我也多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會,帶著她到省內外尋醫問藥。幾年下來,她為能夠治好病,服用的藥物不計其數,喝下的中藥足有七八桶。苦口良藥,終于治好了她的病,真是謝天謝地。
  
  八十年代之前,農村物資匱乏,農民生活十分困難。日常食用的面粉,還是用毛驢拉石磨磨面,人推石碾輾糧,手動篩籮加工為主。到了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幾個村才有一臺電動磨面機這個“稀罕物”,糧食經營加工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實行承包責任制度后,口糧雖不成問題了,但由于經濟條件有限,加工面仍然處于人推牲口拉石磨、石碾狀態。后來的日子里,即便使用電動粉碎機加工面粉,她也是用平板車,一個人拉著糧食,到10多里以外的集鎮上去打面,就是這樣年復一年地保障著全家的吃面問題。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那次在外加工面粉時的機械事故,轉動的機器部件掉下,打到她的頭部導致嚴重創傷,緊急治療住院時的情景,到今天還留下深深的疤痕。直到八十年代后期,農村有了現代化的電動面粉機械,石磨石碾成為人們的歷史回憶。
  
  房子背負著生活重量,有了房子,才算過上了好日子。記得那個年代蓋房子時,母親曾組織帶領家人們,一起在空閑洼地和稻田河溝里,先用犁鏟劃格(約深30公分,長30寬40公分),然后,利用人力從底部拉動坯鏟,逐個鏟起來,又個個排列有序,翻涼曬干,好像等待接受閱的士兵,很是壯觀。土坯布滿這濕洼草地、溝坎和稻田溝。小小土坯,凝聚了家人們的勞動汗水,也寄托著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家的土坯房是孩提時代的記憶。家里住的是土坯墻茅草房,每年都要進行修補完善一次,根本經不住風雨,房子漏了,日子更苦了。
  
  幾十年間,隨著經濟條件的逐漸改善,她在老房子的基礎上,翻建成為磚石根基出地、土坯墻體、茅草屋頂、磚瓦房沿的住房,房屋變得結實了,日子也就好過了。新時代的到來,我家房子由土坯草屋、磚包外體、瓦接房沿的房子,到90年代初的磚體水泥結構平房,生成了現在模樣。她先后一手翻修、新建了5所17間房屋,多次進行庭院圍墻翻建、磚石鋪地、地面硬化。住房和生活條件好了,日子也甜了,家境越來越好。
  
  
  
  四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農業生產機械化的逐步實現,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土地承包經歷了兩個20年不變,農戶里的年輕人都進城務工掙錢了。我的幾個妹妹弟弟,也都在外務工上班,距離遠近不一,情況各有不同。相繼都成家立業后,幫助老人家經營承包責任田,只能在農忙時節,抽空回家幫助收種。我們考慮到她已經到了不適種地的年齡了,曾經多次好言相勸,轉讓他人耕種,一生視土地為命根子的她,一年又一年,只好任其“固執己見”。
  
  到了2010年,年逾80的她,仍然舍不得她心愛的莊稼地。我們姊妹幾個繼續克服困難,在做好各自工作、處理好家庭事務的同時,各盡所能,全力幫助。也不失時機地耕種,施肥澆水,共同參與田間管理。在她的堅持下,到了2017年夏收之后,已是87歲高齡的她,才很不情愿地答應,將責任田交由他人承包,正式跨入土地承包經營對外轉讓的行列,從此,已經多歲高齡的她,基本上結束了她的農耕田園履歷“退休”了。
  
  現實是殘酷的。兒女心目中的老人,從一個勤勞能干的“女強人”,到反應遲鈍、慢慢騰騰走路的老年人,時間跨度才幾十年,卻如同昨天,日月催人老,不過彈指間。常年不和老人同住,我和弟弟妹妹們輪流“換防”,回老家陪護做伴,照顧她的生活。那段時間,相對基本獨居的她,也沒有減輕一家人的思想負擔和牽念。讓我們幾個不在家的時候,總是想象著她倚門望眼欲穿的瞭望,村西頭兒橋頭樹下的等待。最可怕的是鄉下醫療條件有限,唯恐出現突發急重疾病閃失。都說老小難同心,上了年紀的人,勉強跟隨子女生活,改變習慣,結果會適得其反。想來想去,堅持獨居、自食其力的本意是,不想給兒女添“麻煩”,蘊藏的卻是無瑕母愛,讓我們也深切感受、感動這一點,對她更加敬仰,她就是這樣一個人……
  
  樂善好施、精氣神十足的人。勤勞善良、坦蕩真爽,成了一位十里八鄉知曉普通人。她雖年愈90高齡,但精神矍鑠,仍然獨居老家,堅持勞動,“不拖累子女”,且能自己食其力,時常還能幫助友鄰做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事情,說她是越老越硬朗、越老越有用的人。我時有惹她生氣的時候,只要說句好聽的,態度好一點,賠個不是,馬上就煙消云散了,老人永遠是知足樂觀的。豐富的閱歷,堅毅的性格,以及大公無私、造福子女的初衷,為我們創造了幸福。作為兒子的我,也瞬間變成老年人,她膝下的兒女們也都不年輕了,經常回家還能喊應娘,為她做頓飯,說說話,也感到很是滿足。最讓人引以為自豪的是,尤其她站在自己經營菜地邊,猶如一位沙場點兵的將軍,欣賞著綠油油的菜苗、成熟的疏果,心里樂好像樂開了花。
  
  她一向樂善好施、身心健康。多年來,凡遇需要幫扶對象,無論是熟悉的老友,還是萍水相逢的新人,在錢物上,能幫則幫,助以綿薄之力,被接濟的人都感恩不盡,過去曾經被她幫扶接濟地的人們,現在還總是提及,記憶猶新。義務為人裁剪縫紉和送人的服裝,不計其數,令受助者念念不忘,一針一線、一件又一件衣服,是份熾熱愛心奉獻和沉甸汗水付出,丈量了她的品質高度,幫助他人快樂自己,成了她的習慣。
  
  不言苦累、令人佩服的“厲害”人。她是一位崢嶸歲月歷練出來的縫紉手藝人,在九十年代之前,眾多村民都穿過她縫紉的衣服,成了人們幾代美好記憶。作為年邁的老人,頭腦清楚,身板硬朗,行動自如。能夠料理日常生活,做飯洗衣,穿針引線,縫補衣裳,紅白喜喪,樂以前往,打掃庭院侍弄花草養雞種菜樣樣還行。尤其難得的是,自從胃病和皮膚痊愈之后,數十年來一直很好,不夸張地說,平時很少感覺冒發熱,她也拒絕服藥,偶有不恙吃點小藥就好了,完全靠個人免疫力自我調節,成為我們全家的笑傲傳奇,無不沉浸在家有一老、如獲至寶的完美親情里。
  
  我們姊妹幾個,整天也奔波于工作學習、忙碌于經營各自的家庭生活,感到力不從心,甚至顧此失彼。每次換防離開家的時候,心情沉重而復雜,實在是邁不開腳步,真是難舍難分,而母親的表現則從容自然。總是催促說,我身體硬硬朗朗,心氣比你們高,有啥不放心,能活一百多。強大的內心世界里盈滿了博大母愛,親情主線凝聚著我們的家庭,是大家熟悉、兒女們佩服的“厲害人”。
  
  守望故土,樂在朋友圈混的人。她不能愉快地接受隨同我們一起生活的要求,曾一度被我視為任性固執,或說是“不識時務”,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認識,現在我再也不說老人過于自我了。實際上,她偶有出門稍住時,總覺得不是自己的家,生活圈受到局限,好像心焦得徹夜難眠,度日如年。我能理解,她從小到至今一直在我姥姥家這個村子里生活,知道的事情都在哪兒,外邊的精彩與否,她似乎不太關心。在這里有她朝夕相處且生活習慣相當、喜好相仿的左鄰右舍,聊天共鳴熟悉的面孔。她人不在家的時候,和鄰居們彼此間,都是掐指計算過日子。一回到村里,一反常態地像注入活力而腳步輕快,相互招呼,開心地回應著頻頻示好。每當晚上,我看到她收看類似《梨園春》的戲曲電視節目時,她那安然的樣子,應驗“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詩句,鄉下老屋才是她踏實心安地方。
  
  無聲奉獻,造福全家的人。近年來,雖然不擺弄莊稼地了,茶余飯后,到田間地頭轉轉看看,累了就席地而坐歇歇,是她不變的自由生活習慣。農作物不種了,又在房前屋開墾出蔬果園,澆水施肥,鋤草打藥,閑暇采摘,自得其樂,玉米大豆,果蔬豆角,花花草草,一院子的姹紫嫣紅、瓜果飄香。飼養的家禽,不分淡旺季節地下蛋,膝下的兒孫們敞開供應,盡享口福。栽培的大石榴、櫻桃、梨杏、紅棗果樹,也盈滿枝頭,春華秋實。我們每次從家里回來時,總是首先嘮幾句好好工作,對她一萬個放心的話語之后,就讓把她提前準備好的“土特產”帶上,讓我們不勞而獲地滿載而歸。
  
  直面現實,順其自然的人。看著她漸漸老去的背影,行路也不像以往那樣穩健了,說起話來也已開始語無倫次了,從前的記憶,一直定格在她忙碌的身影;言傳身教的嚴厲,催促我們學習、勞動、拾柴、下地干活、清掃院落的絮叨……等等,瑣碎的家庭生活平實畫面。也難忘俺姊妹幾個,有時有違她的意愿時,大發雷霆,甚至傷心落淚的樣子,這些是我們記憶中的慚愧遺憾、無以彌補的事情,對管教我們的嚴厲,老人的苦衷理解不夠。一晃她很快到了不能照顧自己的年紀,無奈跟隨兒女們過上了“流浪生活”,一改火爆氣慢而慢云淡風輕起來。面對生老病死的現實問題,也能夠坦然正視,習以為常,從容接受生命輪回的自然現象。無論輪流到誰家,都很樂意,有空了還能適時帶她出去玩玩,看看風景,慢慢地進入鄉村到城市的轉變時期,基本上適應了現在的生活。欣慰的是,在她年逾九十之際,身體條件還允許兒女們帶著她重返了板橋水庫“戰地”,重新目睹了她五十年代曾經用鎬銑挖掘、人拉肩抬修筑,七十年代機械化重建的雄偉大壩,碧波蕩漾,讓她激動不已。有趣兒的是,她還不時還向庫區游玩的人們介紹說這里曾是她戰斗過地方,“炫耀”過后是掌聲,讓老人家收獲了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現在,我的母親已經是90多歲的功勛級老人了,四世同堂的“總司令”,健康長壽是心底的默默祝福。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為她做好頤養天年的“家庭作業”,知恩圖報,愿隨所愿。
  
  
  
  五
  
  母親是賦予我們生命、引領我們領略精彩世界的人,也是用心血汗水澆灌養育我們的人。母親又是一首永遠寫不盡的贊歌,老人對兒女子孫們的深情呼喚,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一直以來,我自豪驕傲,我這位心地善良、勤勞能干的普通勞動婦女和偉大母親的高大形象,始終聳立在心中。在偉大母親序列里,也有一個很動聽的名字——陳玉風。與此同時,希望我們永遠沉浸在母親溫暖懷抱的幸福之中,盡享陽光燦爛的日子。一首感慨《醉暖陽》油然而生,傾訴我豪邁的心聲:
  
  母親溫和似土壤,
  
  富有水分與營養。
  
  蘊含深情愛無瑕,
  
  傾心盡力賦能量。
  
  滋養親情參天樹,
  
  青春年華綻芬芳。
  
  和美致遠福樂源,
  
  天下兒女醉暖陽。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掃一掃 分享悅讀
校園文學推薦
  • 秋花贊
  • 中秋時節,金風送爽,五彩繽紛,賞心悅目,景色宜人。
  • 09-20
  • 溫暖的陽光
  • 人說道:母親在,家就在,兒女就有歸宿和向往。我的家別樣溫馨,是一個灑滿溫暖陽光的幸福樂園。
  • 09-20
  • 仰望八角樓
  • 井岡山,革命的搖籃,油燈下書寫人民的紅色政權;井岡山,革命的搖籃,扁擔上挑起勝利的信念……
  • 09-20
  • 孩子們,愿你們如花綻放
  • 那一年,帶著錢穆先生“教大學不如教中學,教中學不如教小學”的感觸,在陣陣秋蟬吟唱聲中,踏上鄉村小學支教之路。
  • 09-20
  • 江南的秋
  •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佳的;不過,江南的秋,倒特別的來得熱鬧,來得輕盈,來得歡快。
  • 09-20
  • 梅花頌歌
  • 我最早了解梅花是在小學畢業進中學時,那時歌劇《江姐》的主題曲《紅梅贊》打動了我及周圍的一大批人。
  • 09-19
  • 青杠樹
  • 冷雨欺凌中,紅葉拼盡最后的心血,終于暗淡,結束一段迷人的艷麗。蒼松翠柏依舊,點綴于山巒,些許綠意,阻擋不了季節的轉換,一派枯黃
  • 09-19
  • 海灘的性格
  • 世上沒有相同的海灘,一如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
  • 09-19
大學生網報©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2010258號-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开心深爱五月天播播|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多毛| 国产精品对白交换视频| 亚洲欧美电影一区二区| 99re热视频这里只精品| 欧美重口另类在线播放二区| 在私人影院里嗯啊h|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孕妇| 91啦中文成人| 欧美怡红院免费的全部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ww4545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最近中文字幕mv手机免费高清 | 欧美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你懂的| 亚洲人成电影青青在线播放| 很污很黄的网站| 日本尤物精品视频在线看| 国产chinese中国hdxxxx| 三级午夜三级三点在看| 男女爱爱视频网站| 国产色综合久久无码有码| 亚洲人成777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传媒视频观看| 无码a级毛片日韩精品| 兽皇videos极品另类| 99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国产日韩a在线观看| 国产大尺度吃奶无遮无挡网| 丰满人体bbw| 男人免费桶女人45分钟视频 |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 国精品在亚洲_欧美|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爱AV| 青梅竹马嗯哦ch| 嫩草影院www|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