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干壩的紅色與綠色
發布時間:2024-09-10 閱讀:
紅色王干壩,精神代代傳。起先,我是于去年春天走進王干壩這個自然村的。它因紅而名,因綠而美。紅色是這里的厚重底色。抗日戰爭時期,在這里建立了高密北部第一個黨支部,也是高密北部成立自衛隊、建立民兵組織和村政權最早的一個村莊;紅色是這里的英雄本色。革命烈士和戰斗英雄長眠于這片浸染著烈士鮮血的紅土地上。綠色是這里的自然景色。葳蕤蒼翠演繹著這個村莊的自然生態畫卷。
據該村知情人士張士君考證:王干壩村位于高密北部膠萊河(原稱運糧河)南岸。元代以前,這里就有數處零星村落。元代(1285年)膠萊河貫通后,因河壩地勢較高,村落逐漸遷移到河壩之上。發展到明代后期,漸成規模,在膠萊河上修建了石橋。在今村東,有一村莊遺址曰“東南關”,其地勢略低于河壩,南部為“干、丁、沈、尤”四大姓氏墓地,此四姓氏今已絕跡;另一村莊遺址曰“莊子頂”,在今村莊以南500米,北平公路北側,其四周地名分別為“莊子東頭”“莊子西頭”“莊子前”“莊子后”。另外還發現,上世紀末,壩東村因建磚廠而到膠萊河壩取土時,在河壩離地面以下3米處,挖掘出墳墓數座,且都在修河前的耕作層以下。由此斷定,修膠萊河之前,就有人在此居住。王干壩村,由于姓立村無疑,因與王姓居多有關,又處于河壩之上,故謂“王干壩”。今之王、岳、于、武等姓氏,大都在明末清初遷入。由此看來,王干壩村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
當我對張士君所提“先有村,后有膠萊河”這種說法產生異議時,他向我解釋道:“這就牽扯到關于是明末清初立村還是明末清初確定村名這個問題了。《高密地名志》載:明崇禎年間,干姓立村,王姓繼之,因處膠萊河壩之上,故曰王干壩。又《高密鄉土志》(清光緒三十四年修)記載:明萬歷中設官莊三十二處,曰官莊;國初新墾民屯地四百四十六頃七十七畝二分四厘,曰民屯,今統號莊屯,散處各設中,為七十三村……傅、劉家口子,王干壩,后兩岔屯……距城四十里……初級學堂三,一在仁和莊,一在曹家屯,一在大屯;市一,在王干壩。為了尊重史實,我認為王干壩村為明末清初立村這個說法欠妥。確切來說,應是王干壩為明末清初確定村名。先有村落,后有膠萊河。明末清初確定村名‘王干壩’,為一個自然村。1962年秋,分為王干壩東和王干壩西兩個生產大隊;1984年,隊改村后,設為王干壩東、王干壩西兩個村民委員會。”聽了他的講解,一下子讓我釋然。
紅色是王干壩的厚重底色。一到王干壩村,厚重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它因是一個紅色戰斗堡壘村而聲名遠播。王干壩村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據《高密文史資料選集(上)》中,解放后任中共上海市工交黨校副校長的袁超同志在《回憶在高密開展抗日戰爭與追念為革命犧牲的戰友》一文中,回憶道:“1940年春,我任南海地委民運部長及軍事部政治處主任時,曾以高密的王干壩村為基點,組織了一個獨立營,并把瓦解過來的一部分偽軍編入該營,由政治處宣傳隊長吳杰同志任教導員。計劃連夜開到平度大澤山區根據地,在那里經過整訓,再派回高密開展游擊戰爭。”
據《高密文史資料選集(上)》中,解放后任徐州地委書記的李崇同志在《回憶高北的武裝斗爭》一文中,回憶道:“我是1943年秋從南海地區武委會被派到高密擔任武委會主任的。在干群的支持下,經過親友串聯,我先在王干壩建立起‘看門打狗隊’,即群眾自衛的武裝組織。王干壩村子大,影響也較大。這村武裝自衛的旗幟一豎,周圍幾個村也紛紛組織起自衛隊。兩個月的時間,沿運糧河兩岸,東到傅家口子、荊家莊,西到高平路,共有十幾個村莊,相繼成立了自衛隊。我們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聯防組織,并同平南各村加強聯系,互相聲援,從此,一場反對敵偽頑的群眾武裝斗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李崇同志的回憶讓我對王干壩及周圍村群眾的武裝斗爭有了進一步了解。
據《中共高密地方史1921-1949》(第一卷)記載:“1944年秋,南海軍分區政治部敵工股派姚心田在王干壩村設立了一個敵工小站。1945年5月,在王干壩建立了抗日戰爭時期高密北部的第一個黨支部,孫寶才任黨支部書記。這個黨支部歸高密工委領導。隨著黨支部的建立,群眾工作也有了較好的基礎,上級組織的人員來到王干壩,就像到了根據地一樣,因此,這個村被稱為高北的‘小莫斯科’。”由此,王干壩成為牢不可破的戰斗堡壘。
走進王干壩村,我發現該村犧牲的革命烈士有于和三、于忠順、孫寶貴、孫振升、孫寶森、張華春、王文書、王言喜、王言相、王文、武在會、武學孟、毛志才、王桂先、張桂芳等,其人數位居全縣各村莊前列。
綠色是王干壩的自然景色。它因綠而美。環繞王干壩村的膠萊河,兩岸堤壩原貌保留完好,綠樹植被繁茂,河水清澈,魚在水中躍,鳥在樹上啼。該村最近出土一塊清末建橋石碑,碑文有一段關于膠萊河景物及古石橋的描述:“綠楊新月,朱雀斜曛,書授老人,題留才子吹明月之簫,伊誰跨鶴鞭他山之石;直欲策鼇,橋是迎仙,居然填成鳥鵲,河名膠萊,豈必駕待黿鼉;所以美嘉號于千秋,結遙情于萬里,競說蓮花,布滿功得,不日之觀成莫賦匏葉,濟盈人各如云而咸集。”面對這清澈的河水,不禁讓我對膠萊河產生了敬畏之情。
近年來,姜莊鎮在打造“醉美姜莊、紅色王干壩”這張名片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王干壩,著眼綠色發展”。姜莊鎮是全國重點鎮、全國千強鎮、國家級生態鎮,近日又入選“非遺旅游小鎮”。王干壩作為高密北部的重要生態示范點,保護好生態環境使命重大。現在的王干壩保留下了清代、民國時期、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古建筑、老街巷和豐富的紅色文化遺存,如橫跨膠萊河的11孔古橋、高密縣第二聯防、姜莊區中隊活動遺址、中共膠高縣委舊址、高密縣民主政府舊址、孫家胡同、膠高縣和平醫院遺址、抗美援朝英雄胡同等景區,保存了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建筑,就是近年來王干壩為姜莊鎮紅色旅游開發和綠色生態建設完美結合的一個有力見證。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校園文學推薦
- 一粒種子的重生
- 那年,我慕名前往川西高原,踏上那片神秘的土地,邂逅沿途旖旎的風光,讓人如癡如醉。
- 09-10
- 王干壩的紅色與綠色
- 紅色王干壩,精神代代傳。起先,我是于去年春天走進王干壩這個自然村的。它因紅而名,因綠而美。
- 09-10
- 一條路
- 公園的面積很大,大大小小的涼亭、小橋、流水不計其數,還有許多小路縱橫交錯、周而復始,讓人感覺似乎沒有盡頭。
- 09-10
- 醉美楊柳灣
- 初夏時節,我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從山城重慶出發進入多彩貴州,來到“中國第一酒鎮”——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去尋找藏在神秘茅臺
- 09-10
- 錦江情思
- 多少個朝思暮想,多少個夢中驚醒!其因緣始終都連著那記憶猶新的錦江。屈指一算離別錦江已超過一代人,三十五年了,三十五年了三十五年
- 09-10
- 朝霞映在心中
- 清晨,一覺醒來,忽覺一片柔柔的紅光映進臥室窗內,我馬上意識到:是朝霞!遂起身下床,迅速拿起手機來到客廳東窗前。
- 09-10
- 河豚的味道
- 人類的才能有時會有很大的隱蔽性。我在大學時動手能力幾乎為零,所有大學的實驗,我幾乎沒有自己獨立動手做過一個,我做實驗記錄,另一
- 09-10
- 引長魚
- 長魚即黃鱔,引長魚即鉤黃鱔。引長魚,一般是在每年的立夏之后到秋分之前,尤其是在小暑和大伏期間盛行。
- 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