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的杜麗娘
發布時間:2022-07-04 閱讀:
“向死而生,是對生命最真誠的尊重,是對自己最認真的回答。”14歲的我在日記里是這么說,20歲的我竟然想不出其他的答案。
當我真正意識到我需要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是父親的去世,我親身體會到人的生命的脆弱和難以掌控。死亡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向死而生的重點在“向”上,它強調了死亡的無法避免因而我們更應該去積極的去安排好我們短促的人生。很多人沒有想明白就庸庸碌碌過了一輩子,我希望不僅我自己,還有更多的年輕人盡早地去思考到如何向死而生。
——寫在前面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杜麗娘為情而生,為情而死,她這一句話,便道出了她向死而生的力量來源,一個字——“情”。莫名的,戳中了我的淚點。
向死而生,千百年來,由于愛而不得垂垂老去的閨中少女為什么只有杜麗娘打動了我?難道那些少女們就沒有“情”嗎?拋開湯顯祖的寫法技巧不談,僅僅就杜麗娘身上的精神品質而言,她的不自怨自艾,不甘愿被禮教束縛,單是勇敢的承認自我的情感是合情合理的,不顧一切地去追尋夢中的情人,哪怕以死亡這樣一個殘忍的悲劇結果,也有力的向著世間證明了對自身情感最好的調節方式,不是摧殘壓迫,更不是野蠻生長,而是勇敢的、堅定的去追求心中所向。只有嘗試過,才不會后悔,生而無悔,故向死而生,絢爛動人。
千年已過,彈指之間,如何向死而生,歷史的疑問依舊等待新的回答。杜麗娘的回答對我們應當是有一定啟發意義的。在很多時候,我們還在校園里的年輕一代,沒有辦法將這樣的問題落到實際生活上。很多人的回答僅限于當下,比如“好好學習”,“考研究生”,“能當個老師吧”這樣的回答更為廣泛。
向死而生的前提往往是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只有知道了自己是一個想要什么才能追求什么。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在殘疾人身上先找到答案。
我接觸過很多身體殘疾的同齡人。當我問起他們的過去和未來的時候,他們絕大多數都會給我一個堅定的回答,有聽力障礙的同學跟我說“我會當服裝設計師”“我會去當老師”,有視力障礙的同學跟我說“我會繼續學習,考上我想上的大學的研究生”。而當他們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大部分已經在接受自己的殘疾的時候就立下了這樣的志向。當然成功的案例也更多,光我身邊我就知道有盲人姐妹花考上世界名校這樣的活生生的例子。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有人說:“我想在浪漫美好的校園中體驗不一樣的學習和生活”。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意識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而殘疾是最明顯暴露在外面的不完美。因此,殘疾人比我們先認識到這點,他們對自我價值的思考比很多人想象的或許更早。這對向死而生的思考也更加成熟。
“只有人才把怎樣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并要求著生存的意義。”輪椅上的作家史鐵生這樣說。生、離、死、別,像珠子一樣散落在人生的各個角落里,而人的自由意志就像那一條項鏈把這些珠子串聯起來。珠子因變成了項鏈而價值不菲,生離死別因有了人的改造而變得珍貴。向死而生,千年前的杜麗娘勇敢地為了愛情反抗斗爭創造了自己幸福,千年后有更多的我們塑造著更加精彩的人生畫卷。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校園文學推薦
- 向死而生的杜麗娘
- “向死而生,是對生命最真誠的尊重,是對自己最認真的回答。”14歲的我在日記里是這么說,20歲的我竟然想不出其他的答案。
- 07-04
- 盛夏
- 下午,一個人坐在房間里,風扇發出呼呼的聲音,手指張開感覺到風從指尖穿過的感覺。伴隨著窗外斷斷續續響起的蟬鳴聲,忽然感覺到夏天來
- 07-04
- 何為感恩
-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
- 07-04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出自《莊子·養生主》。原文而在《習近平用典》的勸學篇中也,恰好引用到了這句話,來殷切勉勵當下黨職干部
- 07-04
- 既然活著,就別抱怨
- 一個人活著,任何時候,不能無所事事,更不可枸人憂天,怨聲載道,必須要有他該做的事情,唯有那樣他的心里才會有所寄托,他才會真正的
- 07-04
- 逆旅行人
- 攀上千萬米的高山,寒風在耳邊呼嘯而過,攜著清晨的寒意刺人心脾。忽而暖光乍現,萬萬公里之外傳來破曉的訊息,跨過星辰和塵埃,太陽以
- 07-02
- 陶淵明孤獨的造夢者
-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世人眼中的陶淵明。東籬下悠然采菊,抬頭間南山便映入眼簾,自然閑適的淵明有著超脫凡世的靜穆。
- 07-02
- 在黑暗中奔跑,帶著光前行
- 雨衣外是烈日蒸騰,雨衣內是大汗淋漓,也是淚如雨下,那個穿著雨衣等女兒回家的父親不愿離去。
- 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