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孤獨的造夢者
發(fā)布時間:2022-07-02 閱讀: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世人眼中的陶淵明。東籬下悠然采菊,抬頭間南山便映入眼簾,自然閑適的淵明有著超脫凡世的靜穆。而這樣的靜穆卻是歷盡千帆后的所得。
陶淵明并非一直如人們所熟知的那樣淡泊名利,不喜做官。少年時期的陶淵明也如同其他有志之士一般豪情萬丈,喜愛讀書,想要有所作為。“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足可見其少年壯志。而后陶淵明也曾多次任官,想借此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然而事實總是不盡如人意。
陶淵明徹底覺悟到了世俗與自己所崇尚的本性是相違背的,他無法改變本性以適應世俗,再加上對于黑暗社會的失望,他選擇了徹底地辭官歸隱。這一時隱時仕的階段在忠于本心的堅守下結束了,陶淵明的徹底歸隱是自身矛盾和社會矛盾交互作用的結果。曾祖父陶侃是晉室大功臣,外祖父孟嘉在仕途的出色表現(xiàn)亦令他神往,他也有想要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然而動蕩的政局,黑暗的政治以及虛偽的官場交往都在挑戰(zhàn)著他崇尚自然、本真的本心,最終所有的所有都歸于躬耕于田園,自然本心最終更勝一籌。陶淵明選擇以歸隱田園來返歸和保持自己本來的、未經世俗異化的、天真的性情。
在陶淵明生活的那個時代,眾人紛紛去了一個方向,他獨自去了另一個方向。這樣的他,無疑是孤獨的,人生而注定會有孤獨,而孤獨,也會有主動孤獨與被動孤獨之分。我們平常體驗到的孤獨幾乎全部都是“被動孤獨”,是不得不孤獨。而陶淵明是主動孤獨,他主動選擇并接納了這份孤獨人生。老子、莊子、司馬遷等人皆可視為主動孤獨者,鬧哄哄的靈魂里,難以生長出自然高潔的靈氣。
“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此處說陶淵明不解音律,而《與子儼等疏》中又提到陶淵明“少學琴書”,關于此事,我不在此作無謂的探討,而陶淵明彈無弦琴卻值得深思。琴于古代極受文人雅士的偏愛,也是眾多詩文中的常見意象。古人常借撫鳴琴來寄托自己的情趣或排泄自己內心的愁緒,不管怎樣,鳴琴終究是發(fā)出了聲音,是情感的向外宣泄,是與他人對話的方式。而陶淵明卻是彈無弦琴,彈琴卻不發(fā)其聲,他是在與自我對話,其中意趣只得他一人體會。
選擇主動孤獨的陶淵明,與自己對話的陶淵明,身處于時代的洪流之中,卻又仿佛遺世而獨立的陶淵明,他身上存在著不可思議的矛盾性與獨特的自我性,也有著不期而遇的溫暖與自然之性。“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杜甫的這兩句詩用在陶淵明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當時并為得到認可與推崇,直至蕭統(tǒng)發(fā)現(xiàn)了其文學價值,以及后來蘇軾對其的弘揚推崇后,陶淵明才真正地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他為人類構建了一個“桃花源”的世界,那里沒有黑暗和壓迫,沒有剝削和麻木的朝代輪回,那是一個構筑在虛幻之上的浪漫國度。桃花源是陶淵明造的美夢,它在人間,卻恍如隔世,它不是人間,卻比人間更具人性。而在物欲橫流的當代社會,陶淵明的詩歌、思想對于我們反思精神世界,重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的和諧關系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校園文學推薦
- 向死而生的杜麗娘
- “向死而生,是對生命最真誠的尊重,是對自己最認真的回答。”14歲的我在日記里是這么說,20歲的我竟然想不出其他的答案。
- 07-04
- 盛夏
- 下午,一個人坐在房間里,風扇發(fā)出呼呼的聲音,手指張開感覺到風從指尖穿過的感覺。伴隨著窗外斷斷續(xù)續(xù)響起的蟬鳴聲,忽然感覺到夏天來
- 07-04
- 何為感恩
-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
- 07-04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出自《莊子·養(yǎng)生主》。原文而在《習近平用典》的勸學篇中也,恰好引用到了這句話,來殷切勉勵當下黨職干部
- 07-04
- 既然活著,就別抱怨
- 一個人活著,任何時候,不能無所事事,更不可枸人憂天,怨聲載道,必須要有他該做的事情,唯有那樣他的心里才會有所寄托,他才會真正的
- 07-04
- 逆旅行人
- 攀上千萬米的高山,寒風在耳邊呼嘯而過,攜著清晨的寒意刺人心脾。忽而暖光乍現(xiàn),萬萬公里之外傳來破曉的訊息,跨過星辰和塵埃,太陽以
- 07-02
- 陶淵明孤獨的造夢者
-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世人眼中的陶淵明。東籬下悠然采菊,抬頭間南山便映入眼簾,自然閑適的淵明有著超脫凡世的靜穆。
- 07-02
- 在黑暗中奔跑,帶著光前行
- 雨衣外是烈日蒸騰,雨衣內是大汗淋漓,也是淚如雨下,那個穿著雨衣等女兒回家的父親不愿離去。
- 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