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福建農林大學研究生會探尋“海上糧倉” 繪就新質未來實踐隊赴福建寧德大黃魚科技小院開展實地參觀學習,深入探尋大黃魚的悠久緣起,實踐隊深刻體會到“海上糧倉”戰略與大食物觀理念相互交織、融合發展的壯闊圖景。
(圖為實踐隊參訪寧德大黃魚科技小院 任鼎偉/提供)
實踐隊與科技小院所在企業負責人交流中認識到,大黃魚位列東海漁業“四大海產”之首,不僅是我國漁業經濟的重要支柱,還因其通體色澤亮黃如金,被賦予了富貴吉祥的東方美學意味,素有“國魚”之稱。
(圖為實踐隊聆聽講解員講解 任鼎偉/提供)
實踐隊聆聽講解員將作為海中名產的大黃魚歷經幾十載的起起落落娓娓道來。但由于過度捕撈,野生大黃魚資源陷入了極度瀕危的境地。以“大黃魚之父”劉家富為代表的一批杰出水產科技專家,攻克了大黃魚人工育苗的技術難關。現下,蕉城區結合轄區資源優勢及產業特色,進一步推動大黃魚產業向上深化“養殖鏈”,向下拓展“加工鏈”,發展電商、漁旅融合,推動產業從種苗、養殖到加工、品牌、市場等全鏈條數字化技術提升。
(圖為實踐隊在寧德大黃魚科技小院的合影留念 任鼎偉/提供)
實踐隊此行不僅領略到大黃魚這一海洋瑰寶背后的傳奇故事,也將探索大黃魚產業與海洋漁業數字化轉型的無限機遇,攜手共創海洋經濟的新篇章。積極踐行大食物觀,回應“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的重要指示。
(通訊員 鄭欣雨 陳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