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博物館聽力無障礙實踐項目: 為聽障人群打造文化新天地
發布時間:2025-03-07 閱讀:
近日,由來自云南大學的史說無礙調研團發起的“云南省博物館聽力無障礙發展現狀及提升策略實踐項目”圓滿結束。該項目旨在深入了解云南省博物館在聽力無障礙服務方面的現狀,探索提升策略,為聽障人群創造更加友好、便利的參觀環境。經過數月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項目團隊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推動博物館無障礙服務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實踐背景與目標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肩負著傳播文化、教育大眾的使命。然而,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聽力殘疾者達2780萬人,占總人口的1.99%,且每年以2.3萬的速度增長。面對如此龐大的群體,博物館面向聽障人群的服務顯得尤為重要。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博士曾將聽力損失稱為“看不見的殘疾”,這一問題在全球范圍內都備受關注。在我國,聽障人群的文化權益保障仍處于發展階段,尤其是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所,無障礙服務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云南省作為我國西南地區的重要省份,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資源,云南省博物館作為省內最重要的文化展示平臺之一,承載著傳播云南歷史文化、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云南省博物館在聽力無障礙服務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盡管云南省在保障殘障人士權益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財政補貼、就業支持、教育保障、醫療康復等,但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所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服務優化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云南省博物館作為省內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館藏豐富,展覽形式多樣,每年接待大量觀眾。然而,對于聽障人群而言,現有的無障礙設施和服務仍難以滿足其需求。例如,館內缺乏系統的聽力助聽設備,手語翻譯服務不完善,工作人員對聽障人群的特殊需求認知不足,導致聽障人群在參觀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此外,博物館在無障礙設施的規劃和設計上也存在不足,無障礙通道、信息提示等設施不夠完善,影響了聽障人群的參觀體驗。
在此背景下,本次實踐項目聚焦云南省博物館,旨在深入了解其聽力無障礙服務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提升策略,以期為聽障人群創造更加友好、便利的參觀環境,推動博物館公共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二、實踐過程與內容
(一)深入調研,摸清現狀
第一站:云南省博物館實地勘察
2024年4月,團隊前往云南省博物館,通過實地勘察和與工作人員訪談,深入了解博物館現有無障礙設施的使用情況和存在的問題。調研發現,盡管博物館在無障礙通道和部分信息提示方面有一定基礎,但在聽力助聽設備、手語翻譯服務等方面仍存在較大不足。
具體來看,云南省博物館在硬件設施方面已經配備了無障礙通道、無障礙電梯、無障礙衛生間以及輪椅租賃等服務。此外,博物館還設置了扶老助殘公益崗,幫助殘障人士更好地獲取和體驗館內的電子講解服務。然而,在聽力無障礙服務方面,博物館的助聽設備數量有限,且缺乏專業的手語翻譯服務。例如,盡管博物館提供了語音導覽服務,但這些設備和服務主要面向普通觀眾,未能充分考慮聽障人群的特殊需求。正如朱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說的那樣,“目前全國的美術館、博物館和展覽館都沒有提供手語翻譯服務。對于一般參觀者來說,通常會有文字解釋或聲光電配合等方式,但對聽障人士來說,這些信息是很難獲取的。”
第二站:問卷調查與聽障人群需求調研
在實地考察云南省博物館無障礙設施現狀的基礎上,團隊進一步深入調研聽障人群對博物館聽力無障礙服務的實際需求和滿意度。2024年5月-6月,團隊設計并發放了《針對聽障群體的調查問卷》,通過云南省聾人學校、相關機構以及線上渠道,共發放問卷103份,有效回收103份,回收率100%。問卷內容涵蓋聽障人群對博物館現有無障礙設施的滿意度、需求偏好以及對現有服務的改進建議。調查顯示40.78%的受訪者對博物館現有的聽障友好設施和活動表示“非常滿意”,24.27%表示“滿意”,但仍有24.33%給出“一般”“不滿意”或“很不滿意”的反饋。這表明博物館在滿足聽障人士需求方面仍有改進空間。對于提升友好度的建議,38.83%的受訪者建議增加無障礙設施,41.75%希望舉辦更多專門活動,19.42%認為應培訓工作人員。這為博物館改進服務提供了明確方向。調研結果表明,盡管博物館在無障礙服務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但仍需在設施建設、服務優化、人員培訓等方面持續改進,以創造更加包容友好的參觀環境。
(二)剖析問題,找準癥結
經過深入調研,團隊發現云南省博物館在聽力無障礙服務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設施建設不完善、人員培訓和意識不足、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受限、政策法規缺失、資金投入不足以及社會認知與公眾參與度不高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聽障人群的參觀體驗,限制了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場所的包容性與普惠性。
(三)提出策略,助力提升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實踐團隊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提升策略。一是面向聽障人群實施精準化公共服務,包括設置專門的服務、活動講座和參觀路線,對工作人員進行高質量培訓,以及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聽障人群設置符合其需求的展覽及配套服務;二是打造多元化博物館講解服務體系,增設視頻解說、手語翻譯部分,積極開發線上解說平臺,滿足聽障人群的多樣化需求;三是增設博物館無障礙設施,從空間設計、信息交流等方面入手,為聽障人群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參觀體驗。
三、實踐意義
本次實踐緊密圍繞國家政策導向,積極響應《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無障礙設施建設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的標志,要高度重視并切實保障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權益。通過本次實踐,云南省博物館在無障礙服務方面的提升,不僅體現了國家政策的落地生根,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推動了社會文明的整體進步。此外,實踐成果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殘疾人事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即“讓廣大殘疾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通過優化無障礙設施和服務,博物館為聽障人群創造了更加友好的參觀環境,增強了他們的社會參與感和幸福感。這不僅有助于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也為殘疾人事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與此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團隊通過多種渠道宣傳無障礙理念,提升了公眾對無障礙服務重要性的認識。這種意識的提升,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有愛無礙”的良好氛圍,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問題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的標志,我們要高度重視。最后,實踐成果與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關于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目標也高度契合。通過提升無障礙設施和服務水平,博物館為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務,助力實現全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目標。這不僅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為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全齡友好型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
未來,史說無礙調研團將繼續關注博物館無障礙服務的發展,為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保護貢獻更多力量,努力讓博物館成為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平等享受的文化殿堂。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社會實踐推薦
- 深化校地合作,“青”力助農興農
- 2025年2月25日上午,廣東財經大學攻堅助農隊團隊與梅州興寧市政府在梅州市興寧開展“深化校地合作,‘青’力助農興農”主題座談會。
- 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