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中的紅色,尋那保護與開發之路
2024年8月5日,安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軌跡紅影,信仰青途”本科生實踐團隊來到了安徽省蚌埠市對當地鐵路展開調研活動,探尋津浦鐵路紅色資源保護與開發的思路。
清晨,迎著天空的驕陽,乘著一縷夏風,我們團隊早早的來到了蚌埠市檔案館,在這里通過對相關檔案的查閱,我了解到津浦鐵路是英德兩國在中國修建的鐵路,淮河鐵路大橋主要是由英國人負責修建,在1911年5月建成通車,是連通我國南北的一重要交通大動脈,是津浦線上僅次于黃河鐵路橋的第二大橋,是我國鐵路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使蚌埠,這個淮河岸邊荒涼古老的漁村古渡,也一躍成為上世紀二十年代之后江淮地區紅極一時的政治、文化、商貿和軍事中心。它見證了中國人民在艱難困苦中奮發圖強的歷史進程,也見證了中國鐵路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滄桑巨變。
從淮河鐵路大橋的南端向西走一段距離,那里豎立著一個紀念碑,是為了紀念人民解放軍搶修被南逃的國民黨敵軍炸毀的大鐵橋而光榮犧牲的王吉珍、劉建國、王煥倫等烈士而修建的英雄紀念碑。英雄事跡賦予了淮河大鐵橋不一樣的內涵,使淮河鐵路大橋不只是單一的歷史文物那么簡單,更具有了紅色文化信仰,具有極高的紅色教育價值。但在我們實地走訪調研中,發現對于淮河鐵路大橋的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程度并不是太高,面臨著公眾關注度不高、宣傳方式單一、學界忽視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成了淮河鐵路大橋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圖為團隊成員在對當地居民進行問卷調研。楊青霞 供圖)
我們團隊于8月6日前往固鎮的津浦鐵路火車站遺址公園進行實地的走訪調研,在那里我對蚌埠鐵路的發展史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在解說員的帶領下,通過參觀津浦鐵路固鎮展示館、津浦鐵路歷史文化長廊等,我全面了解到了固鎮老火車站的歷史背景及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作用,它見證了蚌埠的鐵路發展和抗日戰爭的悲壯。
通過我們的實地走訪調研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2005年間,蚌埠鐵路局曾多次對該橋橋梁進行修復和加固;2009年4月,蚌埠市博物館配合蚌埠淮河管理委員會開展淮河堤壩維護工程,改善了紀念碑周圍環境,以便能更有利于市民的參觀紀念及緬懷烈士的偉績;2019年10月,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此可見,淮河鐵路大橋的保護工作還是很好的,但是其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在挖掘和整理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我對如何進行淮河鐵路大橋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有了淺顯的看法。首先,我們可以將淮河鐵路大橋打造成為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更多的人了解大橋的歷史和建設者的英勇事跡,從而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其次,我們可以通過舉辦展覽、講座等活動,向公眾普及鐵路知識和紅色文化,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最后,我們還可以將淮河鐵路大橋與周邊的其他旅游資源相結合,打造一條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線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游覽。這樣可以是淮河鐵路大橋煥發出新的生機。

(圖為團隊成員在博物館合影。楊青霞 供圖)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我深刻感受到了淮河鐵路大橋所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性和珍貴性。同時,我也認識到了對這些資源進行開發與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蚌埠市淮河鐵路大橋是一座充滿歷史韻味和文化底蘊的建筑,也是一座蘊含著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寶庫。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隨著人們對紅色文化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科技的不斷進步,淮河鐵路大橋必將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