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院長學生助理團組建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華夏非遺,古韻悠長”以線下實踐方式,開展社會活動。實踐團隊分成若干小組,前往全國多個城市以線下采訪非遺傳承人,親身體驗非遺制作,參觀非遺博物館進行展品講解等活動來宣傳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社會實踐的目的之一是探索非遺文化與現代社會的結合點,推動非遺文化與現代科技、教育、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讓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社會實踐的目的之二是通過挖掘和利用非遺文化的經濟價值,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通"/>
非遺文化:探索琉璃之美,感受非遺之妙
7月25日,為了深入地去了解我國非遺文化,在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院長學生助理團“傳承華夏,非遺留芳”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指導下,我前往家鄉所在地山東淄博去了解我們當地非遺文化-淄博琉璃,此次前往的是淄川領尚琉璃文創園,這里不僅是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而且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手工熱塑琉璃生產企業。本園區采用了展覽和生產一體化的模式,將傳統琉璃制作與現代旅游相結合。
淄博琉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琉璃制造的發源地。早在戰國時期,淄博地區就開始生產琉璃,并逐漸發展成為全國琉璃制造中心。淄博琉璃以質量優良、工藝精湛而聞名于世,被譽為“中國琉璃之都”。
琉璃起源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據史書記載,淄博琉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淄博地區的手工業發達,人們開始嘗試制作各種器物,琉璃便是其中之一。而在漢代,淄博琉璃的制作技術達到了巔峰。在這個時期,淄博琉璃被廣泛應用于建筑、器皿、飾品等領域,成為當時社會繁榮的象征。唐代最為發達,宋代稱“藥玉”,明代稱“硝子玉”,清代稱“料器”,民間猶稱“料器”。而在元末明初淄博就已經成為國內較早并持續年代最久的琉璃生產基地。在新中國成立后,淄博琉璃逐漸發展成幾十個門類,上千種類型,近萬種花色,各類琉璃精品先后精彩亮相青島上合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國家重要場合,被國家認定為“國家文化出口基地”。
淄博琉璃品種繁多,有琉璃器皿、琉璃工藝品、琉璃首飾等。其中,琉璃器皿包括碗、盤、瓶、壺等,琉璃工藝品包括人物、動物、花鳥等,琉璃首飾包括項鏈、手鏈、耳環等。淄博琉璃以色彩鮮艷、造型生動、質地堅韌而著稱,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近年來,淄博市積極發展琉璃產業,推出了琉璃文化體驗游等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賞淄博琉璃的機會。
園區內的景觀建設大多都以自制琉璃為主,乃至路邊的垃圾桶都是琉璃所制,走進琉璃工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老的八卦爐,這座爐深埋地下3.5米,根據八卦爐的設計原理設計的火道,見證了淄博琉璃技術的悠久歷史。每一道程序都需要師傅們精心加工,在開始之前,師傅們需要精心挑選材料,我們可以看到師傅們在1000多度的高溫下,不停穿梭在火爐之間,將水晶琉璃母石熔化后,經過化料、挑料、吹制、塑型等十多道工藝,自然凝聚成高貴華麗、天工自拙的琉璃作品,從八卦爐到退溫爐,我們了解了各種工具的來歷和琉璃的演化;當我們走進展區,我們可以看到用琉璃制作的燒烤以及博山菜,還有一些栩栩如生的小動物,讓我們難辨真假;
走進琉璃工作室,看到琉璃工作者用精妙的手法做著逼真的琉璃,我尤為感嘆,他們奉行著“以人為本、就地取材、因材施藝、因用作器”的制作理念,體現了淄博民間琉璃藝術的獨特魅力。在這些琉璃產品制成之后,遠銷海內外,正所謂“世界琉璃看中國,中國琉璃看淄博”。
淄博琉璃是古代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其流光溢彩、變幻瑰麗,是東方人的精致、細膩、含蓄體現,是思想情感與藝術的融會。它沉積歷史的華麗,穿越千年的時空,仍保留著不可磨損的色彩。在保護非遺傳承中,我們要讓更多的人去了解琉璃文化,感受其獨特的魅力。
通訊員 李乾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