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風雪夜接生龍鳳胎及晚年生活點滴
發布時間:2024-09-30 閱讀:
父親是一名醫生,60歲離休后,又先后受聘于幾家醫院出專家門診,直到75歲才回家休息。但,他并沒有停歇,始終抱著“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心態,繼續為周圍居民義診和講解醫學科普、養生保健等知識。十幾年來,鄰居家的婦女生了小孩不下奶找他;兒童夜間經常尿床找他;老人在家突然暈倒了找他……因此,父親深受百姓的歡迎和贊頌。居民們都親切地稱父親為“120王大夫”。某市的日報曾以“家有芳鄰”為標題報道了這方面的事跡,并被評為五好文明家庭標兵和老年先進科技工作者。
當父親步入耄耋之年時,他老人家又掌握了電腦和智能手機的使用,每天勤奮不怠,敲敲打打,筆耕不輟,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了一部10萬余字的專著:《順逆從容》。幾年內又寫了近200篇文章,在報刊上發表了60余篇(醫學科普、散文、詩歌等)。某報社編輯曾打來電話問我:“王老先生今年多大年齡?……他先后投來的那些文章是不是您在電腦上替他輸入和發送的?”我回答編輯說:“都是我老父親自己在電腦上敲出來并發出去的”。編輯稱贊道:“老爺子真了不起!”
2015年春節,我們家已是四世同堂,全家人歡歡喜喜在一起吃年夜飯時,父親又回憶起下鄉的往事。
那是1970年春,為了響應黨的“六二六”號召,父親和母親參加了市里組建的下鄉醫療隊(父親被任命為副隊長),帶著我和姐姐舉家下放到祖國最偏僻的農村,在內蒙古赤峰市(當時稱為昭烏達盟)林西縣五十家子公社安家落了戶。醫療隊與公社衛生院合并,父母繼續當醫生。盡管當地的生活條件很艱苦——住的是“干打壘”泥土房(剛到那里時都住在老百姓家),做飯取暖燒的是茅草和牛糞,喝水用水要到幾百米以外的水井去挑,晚上點的是煤油燈和蠟燭,一年四季風沙不斷,刮得天昏地暗,但,父母依然都很樂觀,總是微笑著,日復一日、無怨無悔地為當地百姓看病治病。
入冬的某一天深夜,大雪紛飛,北風呼嘯,伸手不見五指,氣溫降到了零下30幾度。父親正在公社衛生院值夜班,突然,一個身穿白茬(沒有罩布面)羊皮襖,頭戴大狗皮帽子,滿身是雪的中年男子急匆匆地闖了進來。他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大夫,快……快……救救我媳婦吧!她難產,快不行了!”父親先是一驚,隨后說:“可我是內科大夫,沒接過生,怕給你們耽誤了,你最好還是去找助產士!”
“找了,她們解決不了。”男子滿臉愁容,焦急地說。隨后,他兩手抱拳懇求地繼續說:“行行好吧!大夫,我求求你了!”說著,他“撲通”一聲跪到了地上,雙手不停地作揖并哭出了聲。
父親立刻把他扶起來,讓他坐下,犯難了。心想:“他顯然對我的答復不理解。”那時,農村衛生院的醫生一般都是多面手,相當于現在的全科醫生。老百姓來找醫生,心里根本沒有內科、外科、婦產科等之分的概念。
父親的內心在激烈地斗爭著——怎么辦?如果出診,我是哪科醫生先不考慮,眼下救人要緊。但自己確實沒有把握,給人家耽誤了怎么辦?可是,不出診,又非常同情男子的境遇,何況他還在苦苦央求。另外,老百姓會怎么想,會不會認為城里下放來的大夫架子大,對貧下中農缺乏階級感情,見死不救……沉思片刻,父親決定出診!再難、再險,也要就此一搏,絕不能見死不救!如果能順利接生更好,那是我的幸運;如果確實有困難,就把產婦抬到衛生院來。
父親背上醫藥箱,跟在男子的后面,頂著寒風,冒著大雪,深一腳淺一腳地到了后,發現由于是初產婦,年齡又偏大,產程過長,子宮收縮無力,骨盆又較狹小,應該使用催產藥催產。但父親當時又沒有催產藥,怎么辦?——情急之下,突然間,父親想道為何不用針灸療法助產試一試?于是,迅速取出針灸手冊,查找到助產穴位后,即刻開始進行針刺……同時不停地安慰和鼓勵產婦——不要擔憂,要增添自信心,積極配合醫生……大約半小時后,隨著一聲啼哭,產婦產出一個男嬰。此時,父親發現子宮里還有一個胎兒,隨后,繼續針刺助產。很快,一個女嬰又被產出了——是龍鳳胎!對!是龍鳳胎!父親長出了一口氣,擦擦額頭上的汗,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在場的人都露出了喜悅的笑容(有赤腳醫生和助產士),并且歡呼雀躍……產婦的丈夫伸出粗大的布滿厚繭的雙手緊緊地握住父親的手,不停地晃動著,眼眶里流淌著激動的淚水,連聲說:“謝謝大夫!謝謝大夫!你真了不起,是我們全家的救命恩人!”
時光無痕,歲月有聲。一晃,51年過去了。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響祖國大地……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祖國各地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地的老百姓家家用上了電燈,住進了樓房,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每個人的生命重新煥發出了活力。黨落實了政策,我們全家也回了城。父親先后被任命為市級醫院的業務副院長,結核病防治所所長等職務,并多次被評為醫療衛生戰線先進科技工作者。
如今,父親雖然于90歲時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然而,他那全心全意、無怨無悔地為患者看病治病的高尚美德,他那正直善良、謙和寬容、助人為樂的優良品行,他那孜孜不倦、刻苦鉆研、勤奮好學、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心態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校園文學推薦
- 最美味的魚
- 現在我的兒子已經十八個月了,他那活潑聰慧的樣子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也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彩了,但好玩喜動的天性讓我的妻子在看
- 09-30
- 東大街上的口福
- “世界美食之都”的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有一條600年歷史的東大街,20世紀80年代前,東大街曾是清江浦城內飲食業最集中的地方,給食客
- 09-30
- 那時雪
- 時常徜徉在郁郁蔥蔥的山林之中,也會醉心于萬紫千紅的花海之間,當熱烈的光芒在大地上跳躍,風也漸漸活潑起來,跑啊鬧呀,鉆進冬天的懷
- 09-30
- 山鄉秋景
- 在太行東麓的山村,秋天,特別是深秋,是最美好的季節。
- 09-30
- 金鐘山的梨花
- 我這次游金鐘山,正值春色撩人的谷雨季節。
- 09-30
- 劉三姐故鄉的河
- 提起歌仙劉三姐,有人以為劉三姐的故鄉是桂林,也有人認為是柳州,2006年,經國家考證決定,將宜州區,即我的家鄉作為劉三姐故鄉。
- 09-30
- 那年種棉花
- 在我記憶的沙灘上,許多瑣事就像一行行深淺不同的腳印,被歲月的潮水漫過,就變得模糊不清,唯有那幾年種棉花的日子,猶如河沙灘岸邊的
- 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