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舊社會正籠罩于一片黑暗之中,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但也并不乏覺醒的仁人志士,魯迅先生便是其中一員。
《朝花夕拾》寫于魯迅晚年,這些作品雖是追思回憶,但也在影射、抨擊當時的社會現實,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社會種種丑惡現象,同時也反映了有抱負的知識分子在舊社會的茫茫黑夜之中尋找光明的艱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童年時期,作者在家中的百草園無拘無束地玩耍,在那里有著純真美好的回憶,可封建私塾教育束縛了兒童的天性。本是活潑天真的孩子,處于無憂無慮的年紀,奈何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而掃興而痛苦,以至于對期待已久的迎神賽會也提不起興致,強權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反觀今日,現在雖沒有了封建的書塾教育,貌似也重視孩子們的身心健康,但現實生活中束縛兒童天性的現象仍然存在。一些大城市里的孩子,從學前班開始,便要上各種的興趣班,游泳、溜冰、美術等,被迫放棄玩耍時間,看似學會了很多技能,但如若是做著不喜歡的事情,那又能有幾分快樂呢?
有些家長過于關注孩子的學業,整日追問,時時逼迫,成績稍有下滑則怒聲斥責。正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使得學生之間的內卷日益嚴重,沒有處理好這之間的矛盾,孩子便難以健康快樂地成長。而我們應該正視這些問題,呵護孩子們的身心健康,讓孩子們茁壯成長。
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愚孝對兒童的心靈產生沖擊,貽害無窮。
俗話說的好,“百善孝為先”,孝順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顯然,封建社會中的愚孝并不值得我們效仿。我們處在新時代,對二十四孝有了新的定義,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教會父母上網。的確,在信息化社會,時代飛速發展,老年人很難追趕上科技腳步,而我們作為子女,盡孝并不僅僅停留于讓他們吃飽穿暖,我們有義務幫助他們與現代社會緊密結合。
《藤野先生》記錄了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及在仙臺學醫,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過程。魯迅先生在日本結識了藤野先生,這是一位正直善良、沒有民族偏見的老師,他在異國他鄉給了作者關懷與鼓勵。“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也要像魯迅先生一樣,不要忘記自己的恩師,學會感激。
此外,還有表現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阿長與〈山海經>》;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者《無!;揭露庸醫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實質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覺醒的知識分子遭受打擊迫害的《范愛農》。
這十篇作品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那個黑暗的舊社會已離我們遠去,我們處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時代,作為青年人理應擔當責任與使命,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