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育英計劃”實踐團:走訪村委,進村調研
作者:黃賽林 紀夢凡 張夢茹
在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系統幾乎是農村地區唯一的正規商業網絡,對穩定市場、保障供應起到關鍵作用。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的供銷社體制逐漸轉型,許多地方的供銷社通過改革成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經營范圍和方式也更加多樣化,不僅繼續服務農業,還涉及到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7月15日,山東理工大學“育英計劃”實踐團在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鎮洼子村走訪村委,了解供銷社建設規劃。

圖為實踐團員走訪洼子村供銷社
實地走訪,深入了解,團員們帶著對鄉村的無限憧憬和對調研任務的認真態度對本次調研的目的、意義及注意事項進行詳細講解,強調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并鼓勵大家積極發揮專業優勢,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抵達目的地后,調研團隊立即投入到緊張而有序的工作中。首先與當地村委會進行對接,了解鄉村的基本情況、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隨后,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們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與村民們面對面交流,傾聽村民的心聲,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狀況以及對鄉村振興的期望。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洼子村供銷社購買商品
在走訪過程中,團隊成員們發現,盡管鄉村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人才流失、技術落后、信息閉塞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鄉村的進一步發展。對此,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將把這些問題帶回學校,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建議和支持。

圖為實踐團成員調研供銷社商品
實踐團成員們走訪供銷社,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追溯前人腳步,學習供銷文化,去探尋其中的使命與擔當。在學習探究供銷文化魅力的同時,也看到供銷合作社未來的發展前景。推動供銷學校與行業企業的“雙向奔赴”,為農村經濟的繁榮和農民的幸福貢獻新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