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浙江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的一支青年調研團隊穿梭在蜿蜒村道間。這支由本科生、研究生組成的“農村公路養護調研團”,歷時一年有余,探訪三省228縣市,帶著專業視角和民生關切,用腳步丈量農村公路的“毛細血管”,為鄉村振興的“交通末梢”問診把脈。
“小公路”藏著“大民生”
“這段路原本很平整的,但慢慢的坑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沒人來維護,拉貨車有時候通不過去,只能繞道走。”在云南省某山村,果農老周指著路基的坑洼處向調研團訴苦。而類似的場景在調研中屢見不鮮:部分鄉村公路存在“重建輕養”“資金斷檔”“管護缺位”等問題,直接影響農產品運輸、鄉村旅游發展和村民出行安全。
團隊結合財稅專業優勢,聚焦“農村公路養護”這一核心命題。他們白天實地測量路況、走訪農戶,晚上整理數據、比對政策,真正做到聽到“民聲”。同時團隊與各地交通局、財政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負責人進行座談,據悉,該團隊舉辦了10場大型座談會,采訪了7個單位機構的19位一線工作管理人員,通過深度交流并查閱相關數據、績效評價報告等資料,充分了解公路養護體制機制、典型經驗、資金使用績效等方面情況,構建起覆蓋“資金投入—管理效率—社會效益”的三維分析模型。
“專業+實踐”破解養護難題
通過調研發現,部分地區存在養護資金使用分散、績效考核指標單一、數字化管理滯后等痛點。但同樣也有做得比較好的縣市,比如,海寧市農村公路養護工作起步早,政府高度重視養護制度建設和養護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實施,建立的“四化八統一”農村公路管養機制確保轄區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有力提升了路況水平和公路通暢度、安全度,養護績效評價也對改善養護形成了正向反饋。德清縣大幅提升農村公路養護補助水平高標準保障了道路維護資金需求,委托大型國資企業開展公路養護確保了養護質量。但目前農村公路養護仍存在缺乏前瞻性、養護信息平臺不健全、道路養護市場發育緩慢等問題。
“我們不是單純發現問題,更要探索解決方案。”團隊負責人俞曉鵬介紹,團隊進一步整理調研資料,提煉總結農村公路養護優秀案例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并對農村公路養護難點堵點進行深入剖析,結合財稅專業知識,提出分類施策等可行建議。目前,團隊的研究成果獲浙江省自然資源廳、海寧市公路與運輸管理服務中心、龍泉市查田鎮人民政府、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交通運輸局采納,各地政府部門對其十分重視。
泥土里長出的學問
調研途中,成員們住過村委辦公室,吃過老鄉家的腌菜泡飯,也在暴雨中搶救過被淋濕的問卷。“在教室里學財政轉移支付,總覺得抽象。但看到一條路如何影響一個村的生計,才真正理解‘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的意義。”本科生隊員周靜怡感慨道。
指導老師高琳教授表示:“農村公路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設施‘生命線’。這次調研既是學生將財稅理論應用于公共治理的實踐,也為優化基層公共服務供給提供了新思路,體現了高校智庫的社會擔當。”
青春鋪就振興路
帶著曬黑的皮膚和數十萬字的調研資料,這支年輕的團隊即將轉入報告撰寫階段。他們的故事被當地村民稱為“修路的學生軍”,而隊員們更愿自比“探路者”——正如他們在調研日記中寫的:“鄉村振興的路要修好,更需養好。我們愿做一粒鋪路石,讓政策的陽光照進每一條山鄉小道。”
據悉,未來該團隊將聯合學院“公路養護財政管理調研基地”繼續深耕農村公路養護,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支點,縱深推進農村路網精細化管養工程。讓蜿蜒的鄉道化作振興動脈,用每一公里的精心養護打通城鄉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使阡陌交通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黃金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