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宣傳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保護傳承、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農耕文明,2025年1月,山東大學(威海)沂夢童行宣講隊深入鄉村,開展“講好鄉村文化故事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專題宣講活動。團隊前往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潼川鎮,探索歷史文化典故中的思想理念,鋪展開堅定村民文化自信、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動畫卷。
聯系文化陣地,面向鄉村兒童
在前期準備中,沂夢童行宣講隊聯系到三臺縣圖書館,了解到其正在與三臺縣心連心志愿者協會進行合作,開展“梓享悅讀·愛匯新春”寒假關愛留守兒童輔導活動。深入交流后,圖書館與協會同意接收團隊,歡迎團隊為鄉村兒童開展鄉村文化宣講活動,并提供相關調研與訪談資源。
(圖為團隊成員與三臺縣心連心志愿者協會負責人在一起。廖如意 供圖)
開展非遺教學,融創繪本新風
沂夢童行宣講隊收集三臺縣當地的非遺項目、傳統習俗、歷史故事等文化資料,最終決定圍繞當地非遺“三臺扎染”進行課程設計,包括理論宣講和手工實踐兩部分,并于1月31號在三臺縣文化建設中心——“三臺縣圖書館”進行專題宣講。
(圖為團隊主講人在進行課堂展示。廖如意 供圖)
31號上午,團隊主講人廖如意為孩子們講解非遺扎染的理論部分。宣講從團隊初心出發,過渡到中國43項世界性非遺,接著引入三臺扎染,為孩子們講解非遺扎染的歷史、制作、特色。之后,主講人寓教于樂,穿插“快問快答”環節,并將非遺扎染與繪本故事相結合,帶領孩子們感受非遺扎染的樂趣。最后,理論講解部分以紙巾扎染教學作為結尾,為孩子們下午的手工實踐做好知識儲備。
(圖為主講人與留守兒童進行課堂互動。廖如意 供圖)
31號下午,團隊帶領孩子們體驗紙巾扎染,將上午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手工實踐。孩子們發揮想象力,調動感官,積極動手,織就扎染的濃墨重彩。水彩筆與紙巾相結合的魅力,在這堂課上體現到了極致。
(圖為圖書館留守兒童在展示扎染作品。廖如意 供圖)
調研非遺傳承,助力文化自信
宣講結束后,團隊對三臺縣圖書館館長胡昌樂和三臺縣心連心志愿者協會負責人劉世偉進行了采訪,具體涵蓋了文化陣地建設、非遺保護傳承與未來規劃需求三個部分。
在采訪圖書館館長胡昌樂的過程中,團隊了解到:圖書館關于鄉村文化、地方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書籍、文獻、檔案的收藏情況十分完善,并運用數字化等現代化科技手段促進鄉村文化的保存、教育與傳播。在文化建設與非遺保護方面,圖書館近年來努力尋求將非遺事業轉化為非遺產業的機會,并多次走入社區、企業、景區、學校,聯合開展線下三臺非遺講解活動與線上的微信公眾號非遺專輯推廣活動,有力地增強了三臺縣人民的文化自信、促進了非遺傳承與保護。最后,館長也闡述了目前非遺傳承面臨的資金不足與人員老化的問題,并表明圖書館將與時俱進,在豐富自身書籍館藏的基礎上,更多地開展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為真正提升鄉村文化生活、豐富群眾精神世界作出貢獻。
(圖為團隊成員在訪談三臺縣圖書館館長。廖如意 供圖)
在采訪三臺縣心連心志愿者協會負責人劉世偉的過程中,團隊了解到:協會緊跟國家政策,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始終堅守“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初心使命。在鄉村文化建設與非遺傳承保護方面,協會舉辦體現關愛留守婦女主題的“農民豐收節”,并在寒暑假安排時間組織留守兒童到三臺縣的非遺基地、企業進行現場參觀和學習,努力實現非遺產品自身的價值變現。未來,協會希望能將文化建設、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把農村婦女有效組織起來,讓他們參與、融入到、鄉村文化建設和非遺活動中去,同時將寒暑假關愛留守兒童活動不斷延續下去。
(圖為團隊成員在訪談三臺縣心連心志愿者協會負責人。廖如意 供圖)
在此次鄉村非遺文化的專題宣講活動中,山東大學(威海)沂夢童行宣講隊通過創新形式傳播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了鄉村兒童的文化自信,同時深入了解了鄉村文化建設現狀,為鄉村文化振興挖掘新的賦能思路。
(通訊員 廖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