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山海鄉音,共筑文化傳承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佳節,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與豐富的民俗風情,宛如一座橋梁,連接著民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山海春聲,鄉音賀歲”的社會實踐中,我深入探尋山東與海南兩地春節習俗里的方言奧秘,收獲了一場關于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深刻體驗。
穿梭于大街小巷,拜訪長輩鄉鄰,傾聽他們用方言講述代代相傳的春節故事,那些質樸而生動的話語,瞬間將我帶入到充滿煙火氣的春節氛圍里。每一個獨特的詞匯、每一句親切的問候,都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往地域文化寶庫的大門。它們是地域發展的“活化石”,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與文化的交融。在山東聊城,我看到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用方言叮囑晚輩各種過年的規矩。那獨特的詞匯和發音,傳遞著濃濃的親情與對傳統的堅守。

圖為山東春節年夜飯。 通訊員王夢雨 供圖
在海南海口,實踐隊隊員在參與“做年”活動時,聽到當地居民用海南話交流,那些陌生又親切的語音,訴說著海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與長輩們的訪談讓我深刻感受到,方言是春節習俗傳承的重要載體,老一輩通過方言將傳統習俗口口相傳,賦予了文化延續的生命力。

圖為海南省“做年”場景。 通訊員王欣妍 供圖
社交媒體平臺上,來自各地的網友積極分享他們家鄉春節習俗中的方言表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方言,卻都圍繞著春節這一主題,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這些珍貴的分享,如同一束束溫暖的光,照亮了我們的研究之路。它們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資料庫,更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在這個快速發展、全球化浪潮洶涌的現代社會中,方言依然如同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擁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傳播力。它宛如一條無形卻堅韌的絲線,將身處不同角落的人們緊緊相連,讓那份對家鄉的思念、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字里行間得以傳遞和延續。
我們借助專業語料庫,如同偵探一般,從海量的資料中梳理出山東與海南方言在春節習俗表述上的異同。這一過程讓我驚嘆于語言的奇妙,看似簡單的習俗,在不同方言中卻有著千差萬別的表達,每一種表達都蘊含著當地獨特的文化內涵。在山東方言中對餃子的多種叫法,反映了當地面食文化的豐富多樣;海南話里關于“做年”的表述,則體現了海島人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信仰。
為了讓更多人領略到方言與春節習俗交織而成的獨特魅力,我們踏上了一場充滿創意與挑戰的實踐之旅。制作新春方言宣傳視頻時,團隊成員們絞盡腦汁,精心雕琢每一個腳本細節。我們用山東和海南兩地的方言,深情講述著那些代代相傳的傳統年俗故事。視頻里,精美的畫面與質樸的方言配音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生動地呈現出兩地春節習俗的異同,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那份震撼與感動,難以用言語形容。
方言語音小卡的制作,更是一次大膽而巧妙的嘗試。實踐隊員巧妙地將傳統方言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聽到親切的新春祝福,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關注,為方言傳承注入了新活力。而“山海”方言語料庫的建設,更是為方言的保護和學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此次實踐,不僅讓我對方言和春節習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在多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團隊協作過程中,我們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共同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團隊凝聚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從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度來看,本次實踐有著深遠的意義。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在現代社會的浪潮中面臨著被遺忘的風險。通過我們的實踐,將方言與春節習俗緊密結合,讓更多人意識到方言的價值,為方言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我們借助現代科技和多種傳播渠道,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表達,使古老的春節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這正是對文化“兩創”的生動實踐。回顧這段實踐歷程,我深感自豪與充實。

圖為“山海春聲,鄉音賀歲”實踐隊全體成員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姜佳麗供圖
“山海春聲,鄉音賀歲”不僅是一次社會實踐,更是一場文化之旅。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繼續關注方言與地域文化的發展,積極參與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活動,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保護和傳承方言文化的隊伍中來,讓這些獨特的鄉音在時代的長河中永遠回響,共同守護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家園。(通訊員 張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