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回到承載我無數回憶的家鄉青島,以實踐隊隊員的身份開啟春節習俗方言表述的調研之旅時,我才驚覺,這片熟悉的土地,藏著那么多被我忽略的醇厚韻味。
寒假伊始,春節的氛圍已悄然在城市里彌漫開來。街道小區里早早的就掛上了燈籠,超市里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年貨,喜慶的紅色撲面而來。

圖為青島中山路街道。通訊員 劉奕文攝
暖黃色的燈光灑在身上,我與長輩們圍坐在一起,聽他們講述過去春節的故事。奶奶回憶起小時候,過年最期待的就是“割年肉”。她繪聲繪色地描述著,那時候生活條件艱苦,一年到頭就盼著過年能割上一塊新鮮的豬肉,補補身子,解解饞。“割年肉”這三個字從奶奶口中說出,帶著濃濃的青島方言味道,每一個發音都飽含著歲月的滄桑和對新年的向往。爸爸在一旁還補充道得“蒸餑餑”,寓意著蒸蒸日上?粗棠滩紳M皺紋卻又滿是笑意的臉,我深切感受到這些方言詞匯不僅僅是簡單的表述,更是家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它們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在歲月的長河中代代相傳。
走出家門,盡管寒風陣陣,我還是在社區的小廣場上看到了熟悉的身影——一群阿姨正討論著準備什么年貨。她們操著一口地道的青島話,語速飛快,聲音爽朗。我湊上前去,聽她們分享自己的經驗。那獨特的語調、親切的用詞,讓我倍感溫暖。
記得踏入糖球會的那一刻,空氣中彌漫著的糖球的香甜氣息和攤位上各式各樣的糖球,讓人垂涎欲滴。人們操著方言,討價還價,歡聲笑語此起彼伏。我聽到有人喊:“老板,來一串草莓的糖球,要大顆草莓的!”那熟悉的方言,讓我感受到濃濃的家鄉味。我穿梭在人群中,看著舞龍舞獅的表演。舞龍的隊伍氣勢磅礴,舞獅的演員身手矯健。他們隨著激昂的鼓點,做出各種精彩的動作。周圍的觀眾大聲叫好,現場氣氛熱烈非凡。在這一刻,方言與春節的喜慶氛圍完美融合,構成了一幅獨特的家鄉畫卷。

圖為糖球會場景。通訊員 劉奕文攝
這次實踐,是我人生中一段寶貴的經歷。從最初面對陌生人群的羞澀,到后來能自如地與居民長輩們交流;從對資料分析的茫然,到逐漸掌握方法深入探究,我在實踐中學會了溝通、協作與思考。它讓我在探尋鄉音的過程中,找到了歸屬感,也讓我更加堅定了傳承家鄉文化的決心。我深刻體會到青島方言與春節習俗的緊密聯系。每一個方言詞匯都是青島人民生活的寫照,是家鄉文化的獨特符號。它們見證了青島的發展變遷,承載著家鄉人民的情感。
圖為“山海春聲,鄉音賀歲”實踐隊全體成員合影。通訊員 姜佳麗供圖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方言面臨著被遺忘的風險。但方言是我們的根,是連接家鄉與游子的紐帶。它承載著地域的歷史記憶與民族情感。每一種方言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我們的實踐,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方言文化的關注與保護意識。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我們有責任保護和傳承方言文化,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通訊員 劉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