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陽古鎮,和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陽鎮,隸屬晉城市澤州縣,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大陽曾是縣、侯國和郡的治所。因其擁有北方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被譽為“中國古城鎮的活化石”,亦有“三晉第一鎮”之稱。
在這樣一個歷史文化古鎮,人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幅場景:
羅擦鼓聲震天,兩個身穿艷麗長衫、面相猙獰的小鬼糾纏在一起,你摔我跌,你騰我躍,像是在摔跤,又像是在打斗,直到其中一個小鬼將另一個小鬼打倒在地……鼓點驟停,表演者起身撩開長衫,竟是一人分飾二角!
大陽古鎮的常國孩爺爺是這門藝術的第六代傳人,他不僅將二鬼扳跌演繹得淋漓盡致,更是將其傳承發揚光大。
我們小隊在前往山西晉城大陽古鎮進行文化調研時,有幸采訪到了這位堅守傳統藝術的老人。
背著沉沉“二鬼”的“鬼國孩”
當日下午,小隊走進大陽古鎮的關帝廟里,剛為正殿和偏殿大門緊閉而詫異,就迅速被門兩側的宣傳牌吸引了眼球——二鬼扳跌。
圖片上兩個鬼抱著彼此的肩誓要拼個你死我活,我們正贊嘆于兩位老師傅精湛的技藝,下面的介紹語又讓我們深深折服,原來
圖片中的兩個鬼是一個人扮演的。臨時改變原本的調研計劃,我們想近距離地感受一下這份非遺藝術,在問過不知道多少大爺大娘之后,我們終于找到了非遺傳承人常國孩老先生的家中。
常國孩老爺爺84歲了,但是身體極為硬朗,不僅經常表演,而且每天還愛在村里到處溜達。我們來時,他正好也在外面溜達,鄰居的一通電話把他喊了回來。我們正為采訪一個被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各大主流媒體報道,獲得過省級國家級和部隊獎章的老人而緊張,常國孩爺爺卻非常熱情,滔滔不絕地給我們講起來二鬼扳跌的事情。
常爺爺說,二鬼扳跌只有他們那兒才有,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外面的所謂的二鬼摔跤頂多算一種雜技的手法,所以只有他們的二鬼扳跌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外面的人曾稱其為二鬼摔跤,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摔跤是一種競技活動,就是為了將對方打倒,就像當年中國和日本,那叫摔跤,而他們的扳跌指的是一套完整的動作和記憶,有扳、跌、滾、爬、摔、摸等等。
說著說著,常爺爺情不自禁地站起來給我們表演了起來。 常爺爺作為二鬼扳跌非遺傳承人,一生自然是光輝的,七八十歲的年紀,他平均每周至少要演出3場,不僅在大陽古鎮,還在周圍的縣里,市里,乃至省里,還去過部隊,電視臺,可謂“名滿天下”。
常爺爺專門給我們講了他去港澳臺的故事,他去到香港,香港工作人員的小孩問他,能穿這個表演一下么?常爺爺說,這個就是讓人表演的呀。
說罷就幫孩子把道具穿上,教他舞了起來。唯一讓常爺爺發愁的是,香港之行發的是港幣,不知道咋花。
但是常爺爺更像一位老實樸素的農民,一輩子只知道堅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不過農民的一畝三分地是土地,他的一畝三分地是二鬼扳跌罷了,他的一生是平淡的。就在昨天,黨爺爺騎著他的三八大杠載著道具去隔壁市里演出。他是不缺錢的,連演五場能掙一萬呢,
六十多年演出下來,至少也能攢個幾十萬,但是他的房子還是普普通通不起眼的二層小樓,手機還用的是諾基亞,坐騎還是早已過時的二八大杠。每天常爺爺除了演出,就是在村里溜達,頓頓來政府或大隊里有免費的餐食,如果你不認識或不了解他,又怎會知道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老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呢?
他不認為自己是明星,他的理想不是賺大把大把的錢,他只是想把他的熱愛——二鬼扳跌傳承下去,僅此而已,如果是過去表演是為了養家糊口,而現在八十多歲仍活躍在舞臺,就是難得的匠心了。
有文化,才能看好戲

常爺爺驕傲于他的成就,他為二鬼扳跌被更多的人所看見而高興,他從儲物室里拿出了一個厚厚的文件夾,雖然上面布了一層灰,但是里面的內容卻熠熠生輝,
那里面有他獲得的勛章,有記載他表演的報紙,更有一幕幕精彩的照片,那是他的榮譽,也是他的歷史,更是他平淡而又光輝一生,他也許并不在乎這些,因為在乎的話,哪舍得讓這些上面蒙塵,但是他也許又很在乎這些,因為沒有這些,年輕人又哪能知道,誰又愿意學呢?
的確,非遺傳承的凋零是傳統文化消逝一個很讓人警惕的信號,難學又不掙錢,誰愿意學呢?常爺爺帶我們參觀了他放置道具的屋,
屋子正中央是常爺爺的爺爺表演用的道具,聽說重五十多斤呢,由木頭做框架,鐵做頭部,然后再刷一層漆。常爺爺的爺爺是二鬼扳跌第四代傳人,誰家有紅白喜事就讓常爺爺的爺爺去表演助興,常爺爺第一次協助爺爺表演是在6歲,他跟著爺爺去地主家里表演,常爺爺的爺爺一出場,地主家的孩子就說“老鬼來了”,然后常爺爺一出場,就說“小鬼來了”,
如今“小鬼”也熬成了“老鬼”村里同齡人都叫他“鬼國孩”,小輩都叫他“鬼爺爺”,常爺爺很喜歡這個外號,別人把他和“二鬼扳跌”聯系在一起,忘不了他,也就忘不了二鬼扳跌。其實最開始常爺爺不以二鬼扳跌為主要職業的,他也跟別人一起去打長工,去種地。他爸爸跟他說,算了吧,回來吧,不能把老祖宗的東西斷了。從16歲開始,常爺爺正式以二鬼扳跌為生,他每天背著四五十斤重的道具來到各鄉各鎮,慢慢地他演出了名堂,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按理來說,很多非遺傳承人都有這種各樣的規矩,比如說傳里不傳外,傳男不傳女。但是常爺爺不是這樣,他除了把自己的記憶傳給兒子、孫子、外孫女之外,還非常歡迎來學習的人,不論大小不論男女,現在到第九代了,最小的只有六歲。
所以當我們看到二鬼扳跌傳承譜系時候,不是只有家傳的一脈單傳,而更多的是師傳的開枝散葉,有師傳,所以無失傳。說著說著,常爺爺的一個徒弟進來了,聽常爺爺介紹,這個徒弟是村里的五保戶,教他一門手藝,給他一個吃飯的家伙,自力更生,不至于乞討。徒弟們用的道具都是常爺爺親手給做的,神態各異,面目猙獰,活靈活現,勞動人民的智慧讓人佩服,常爺爺不舍得給孩子們做木頭的鐵的,太重了,就給他們做塑料的尼龍的。
愛藝術,更愛人,這大概就是常爺爺能將二鬼扳跌發揚光大的圭臬吧。人生的霞光,也要燦爛聽常爺爺說,二鬼扳跌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有文字記載在嘉慶16年(1811年),當時常爺爺的祖上外出做官,才把這個鄉土文化傳了出去。相傳古陽阿縣在修繕縣衙時,城隍廟突然倒塌,這在古代迷信盛行的時候是不祥之兆,縣太爺趕緊讓工人在城隍廟的基礎上又修繕起了一座土地廟,可是這些工人晚上回到家總是做噩夢,喘不過氣,俗稱“鬼壓床”,他們哪知道是因為白天勞累過度,晚上睡覺的時候壓迫胸脯導致這樣的呢,他們于是到處找道士先生來驅邪,這是常爺爺的祖上來表演了二鬼扳跌的儀式,寓意讓人扮演的鬼和鬼較量,從而驅除害人的鬼,二鬼扳跌便慢慢地流傳了下來。
而近現代的二鬼扳跌更多的是一種娛樂性質的表演,失去了驅邪的功能,使他從莊重走向輕松,從地主走向農民,從歷史走向現代。 天不早了,暮色臨近,云蒸霞蔚,訪談也該結束了。我們要趕著打車回去,常爺爺也要去村頭大隊吃飯了,我們跟常爺爺的故事就到這里了,常爺爺和二鬼扳跌的故事還在繼續。
常爺爺一生致力于二鬼扳跌的傳承與發展,可以說,一生都在和自己較量。二鬼扳跌需要彎著腰表演,但是看著常爺爺遠去的背影確實那樣的筆直。彎著腰做事業,挺直腰板做人,人生的意義不過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