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氣象中國,延求是星火。為深入學習貫徹《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普及氣象與防災減災知識,傳承與弘揚竺可楨先生“求是”精神,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學院社會實踐團隊赴紹興市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團隊成員在竺可楨故居內合影
憶氣象崢嶸,尋求是之魂
竺可楨先生是我國氣象學的一代宗師、現代氣象學的奠基人。同時,也正是在竺可楨先生的倡導和推動下,國家才創辦了新中國第一所高等氣象院校——南京氣象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前身)。
團隊第一站來到了紹興市上虞區東關街道竺可楨故居。據工作人員介紹,竺可楨故居原名竺家臺門,是竺可楨的父親竺嘉祥的住宅。竺可楨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也由此開啟了他“追風趕月”的輝煌一生。
團隊成員參觀竺可楨陳列室
通過在竺可楨故居沉浸式參觀學習參觀,團隊成員細致了解了竺可楨先生的科研奮斗歷程與其教育理念,深刻體會到了竺可楨先生的“求是”精神,團隊成員紛紛拿出明信片,圍繞竺可楨先生的光輝事跡寫下了自己的感悟、心得與青春誓言。
氣象科普進基層,南信青年在行動
氣象奧秘知萬千,科普探秘樂無限。團隊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在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為暑期夏令營的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氣象科普課。主講隊員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搭配圖片視頻的直觀展現,設置問答互動環節來檢驗和鞏固學習成果,現場氛圍熱烈而活潑,學生們紛紛表示收獲滿滿。
團隊成員為街道夏令營的學生開展氣象科普
團隊成員在街道為學生宣傳氣象政策
在街道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團隊還參觀了街道黨建展廳、氣象科普角、求是書房等,領略了古越重鎮東關源遠流長的發展史,近距離感受到了竺可楨先生的寶貴精神遺產對街道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
團隊參觀東關街道黨建展廳
風云萬里,氣象萬千。本次社會實踐,團隊深入社區,在普及氣象知識的同時,深刻領悟了竺可楨先生“求是”精神賦予的新時代內涵。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在新時代,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將更好地服務保障現代化強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今后,團隊將繼續矢志扎根中華沃土,胸懷氣象強國夢想,用實際行動詮釋青年擔當,為氣象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南信大青年的力量。
文:王栩輝
圖:張子豪 張王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