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的: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要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家服務農業農村。福建南安荔枝科技小院責任專家馬翠蘭副教授與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邱棟梁教授、鄭誠樂教授帶隊赴福建南安荔枝科技小院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2024年7月4日下午三點,實踐隊隊員和老師們與烈日作伴來拜訪農民水稻育種家張聯財老先生。走進老先生家里的院子,就看見院落的大片空地上鋪滿了金色的稻米、端起一捧稻米在手心觀察,籽粒飽滿且充實。老先生的家人們出門歡迎我們實踐隊的到來,并告知我們老先生在田里工作。片刻后,一抹身影頂著烈日從稻田里向我們越走越近。老人家頭頂草帽、身著白汗衫和短褲,熱情地邀請大家進屋喝茶。
實踐隊隊員和馬翠蘭副教授觀察稻米籽粒
刻苦努力自學成才 屋門口地上擺放著很多綠色的稻穗,張老說這是他上午采割的多個品種,供后續育種實驗用。走進老先生的家里,目之所及是滿滿的三個書柜,書柜中擺放著許多農業雜志以及水稻育種方面的書籍。老先生和大家謙虛地說,自己不是專業人士,要靠多讀書來彌補專業上的不足。張老還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最初開始嘗試水稻育種時遇到了很多難題,他不懂就問,請教了多所高校中的教授們,很感謝大家的幫助。
滴滴汗水累累碩果 張老先生性格隨和,和大家侃侃而談,聊起了水稻育種。張老說隨著時代和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育種目標也要隨之而改善,水稻育種目標已經逐漸調整為:從高桿水稻到矮稈水稻到優質水稻。張老說所使用的雜交手段是常規雜交育種,所選擇的母本稻苗都是抗性極好的。現在通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張老已經選育出了多個品種,包括“東聯紅2號”、“東聯紅3號”、“東聯5號”、“東聯紅6號”、“東聯8號”、“東聯黑米”和“紫色稻”等多個品種。其中“東聯5號”更是大力在全省推廣,面積高達100多萬畝。
張聯財老先生和同學們講解育種過程
張老說東聯場有明確的育種目標,他所選育的品種除了要結穗數量多、平均穗實粒數多,更要保證不易掉粒,這才是水稻高產的秘訣。講至興奮處,老人家捧出自己的稻米罐子,讓大家嗅聞味道,大家紛紛贊嘆稻米的潔白清香。
癡心不改扎根稻田 漫步稻田之間,沉甸甸的稻穗隨著清風微微點頭。張老興奮地為大家介紹各個品種的水稻,并說接下來將重心放在培養營養價值更高的水稻上,例如紫色稻等。
張老和老師同學們漫步稻田 張老培育的紫色稻
張老說起自己培育的品種,滿是驕傲自豪的神情,并親手為大家演示他所培養的品種不易掉粒的品種特性。
張老演示品種不易掉粒的特性
走出稻田,張老先生和大家感嘆,學農不容易啊,是一條艱苦的道路。鼓勵同學們在學習中要堅持、有韌性。要潛下心來,深深地扎根于本專業,鼓勵大家要深挖專業問題,攻克技術難關。
馬宇潔/文 蔣星輝 馬宇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