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傳承弘揚兵團精神和老兵精神、胡楊精神,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石河子大學學生會黨史學習教育社會實踐服務團懷揣崇敬之心,先后參觀了第三師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知青館、紅館、黨史館及第十四師沙海老兵紀念館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色教育基地,探訪了軍墾老兵和援疆知青,深入感受兵團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每到一處,團隊成員都聚精會神地聆聽講解員的介紹,細致入微地觀察展品,以求深入了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發展史。他們不僅見證了早期屯墾戍邊的艱苦歲月,也領略了如今兵團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每一個展覽館都彌漫著濃厚的紅色氛圍,讓成員們深受感染。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唐王城千年屯墾文化體驗中心(花瑞 攝)
在第十四師沙海老兵紀念館,團隊成員觀看了十四師四十七團的歷史紀錄片,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了沙海老兵們當年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與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結合實物復原、場景回望以及圖文展示內容,講解員向大家詳細介紹了紀念館的陳列內容,全體隊員認真聆聽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團隊親身體驗了“重走沙海老兵路”活動,這條路途崎嶇、艱苦卓絕的步道再現了當年老兵們在惡劣環境下堅韌不拔、頑強奮斗的精神。通過親歷這段征程,成員們不僅體驗到老一輩兵團人艱辛的奮斗歷程,更加深刻地領悟到在新時代繼承與發揚這種奮斗精神的重要價值。
圖為團隊成員認真聆聽沙海老兵的故事(張冰凝 攝)
在圖木舒克市的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里,一張張彰顯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無私奉獻,屯墾戰士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照片展現在我們眼前。屯墾戍邊戰士們毅然決然地將青春獻給了這片貧瘠荒涼卻又孕育希望的熱土,用非凡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詮釋了“扎根新疆,熱愛新疆,屯墾戍邊”的老兵精神。團隊成員們感慨至深,紛紛發表個人感悟。
團隊成員張傲唯說:“每一位老兵,背后都鐫刻著一段波瀾壯闊、歷經風雨的崢嶸歲月,以及那份永不磨滅、歷久彌新的珍貴記憶。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成為我們不斷追求夢想、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團隊成員徐志成說:“無論歲月如何更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他們都以其堅定的信念、無畏的勇氣和無私的奉獻,成為我們心中最為崇高、最為可愛的人!”
團隊成員周凱樂說:“他們的故事,讓我深刻理解了兵團精神的內涵和意義;他們的堅守與無私奉獻,更讓我們明白,無論身處何方,都要銘記這段歷史、傳承其偉大精神。”
團隊成員鄭芷萱表示:“一處處博物館、一座座紀念館,它們如同歷史長河中的明燈,熠熠生輝,照亮了紅色記憶的道路。它們激勵著我們這一代在繼承與發揚中汲取精神力量,堅定信仰,樹立崇高的理想。”
圖為團隊成員在講解員帶領下了解屯墾歷史(鄭芷萱 攝)
除了實地參觀和體驗,服務團還組織了多次集中學習與討論。成員們共同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精神,對黨的最新政策和方向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深入學習《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一書,通過閱讀和討論,深刻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增強了團隊成員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在座談會上,同學們積極分享了個人感悟。
圖為實踐團成員集體學習會議精神(花瑞 攝)
團隊成員花瑞說:“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理想信念的論述,我更加堅定了去磨煉、去‘接地氣’,到實踐中練就過硬本領的決心,用實際行動踐行兵團精神,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團隊成員王好乾說:“習近平總書記曾勉勵我們堅持做到實現自身價值和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相統一,樹立遠大理想和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相統一,學習書本知識和投身社會實踐相統一。我也將繼續把個人目標投身于社會發展需要當中,為青春之詩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團隊成員李東陽說:“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后我深受啟發。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的個人夢想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我們要將個人的成長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中去。我將致力于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追求卓越,用實際行動詮釋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期望,努力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實踐中實現自我價值,書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篇章。”
此次紅色研學活動,不僅深化了石河子大學學生會黨史學習教育社會實踐服務團成員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歷程的理解,強化了團隊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與使命感,更在他們內心深處播撒了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這次經歷無疑激發了團隊成員投身社會實踐、服務祖國的熱情與決心,成為他們青春歲月中熠熠生輝的寶貴記憶,激勵他們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砥礪前行,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