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對文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做好文化遺產傳承工作,提升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匯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2024年7月25日,曲阜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尋訪公社數學紅色校史,“數”寫教育強國青年擔當”新麥場精神實踐隊前往濰坊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拜訪全國唯一一位濰坊風箏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世界風箏顧問”張效東,了解風箏制作藝術,傳承民間手工藝。
民間藝術“迷人眼” 逐風揚箏任平生參觀伊始,小隊成員參觀一同參觀了大觀園內年畫博物館、年畫作坊、風箏博物館等數十個展廳并進行學習,在體驗風箏扎制、年畫印刷等樂趣的同時也領略到了幾百年前楊家埠人的生活方式,體味楊家埠人古老的民俗、民間風情。楊家埠藝人按照自己的直觀感受和古典審美理念,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的愿望,制作風格都帶有濃烈的鄉土氣息。“放到天上是風箏,掛在墻上是年畫”,是楊家埠風箏的獨有特色。花、鳥、魚、蟲、神話傳說、民間典故,集成楊家埠風箏的大千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要堅定文化自信,用心、用情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楊家埠的手工藝人們始終堅守著傳統手藝,制作出匠心獨具、栩栩如生的風箏作品。40余年來,借助國際風箏節的平臺,讓風箏藝術從濰坊走向世界舞臺,不斷擴大“紙鳶”的世界影響力,被英國博物館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一只小小紙鳶,正從楊家埠大觀園啟航,乘風而起,飛向世界的蔚藍天空。
潛心紙鳶“追風人” 風骨未改添新能參觀中,小隊成員拜訪了濰坊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拜訪全國唯一一位濰坊風箏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世界風箏顧問”張效東,現在75歲高齡的他,從8歲起隨著祖父扎風箏,祖父是木匠,也是魯班的徒弟,張效東從小便集雕刻、雕塑、繪畫、木工等技能于一身,造就現在的“風箏怪才”。
匠心筑夢,技能報國。張老師說:“他進行風箏扎制的初心,就是以風箏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播符號,讓風箏帶著中國民間手工藝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能通過風箏這種立體生動的形式,了解民間藝術,傳播中國文化。”一根竹竿,詮釋了張效動先生這位“守藝人”對風箏扎制技術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追求,也見證了中華“非遺”文化薪火相傳、與時俱進的廣闊生命力。
紙鳶帶動“國潮熱”,憑風借力續傳承張師傅有著六十余年的扎風箏經驗,他憑借自己精湛的手藝,讓中國風箏真正在國際上被認可,并“活”了起來。然而,即使75歲,他也與時俱進,嘗試和創新不同技藝,他首創了“折疊風箏”、“夜光風箏”,帶有聲、光、電科技元素的大型立體風箏,利用齒輪和杠桿遠離,讓風箏發出光影和聲音,在天空中吞云吐霧。張師傅在采訪中表示:“我覺得風箏是一種靈魂,它很自由,你將困難寫在風箏上,放飛憂愁的同時也是放飛自我。”
近年來,伴隨著民俗文化的升溫、風箏收藏的熱潮、非遺旅游帶動的產業效應……小小風箏已成為濰坊市文化支柱產業,風箏產業也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濰坊市還注重培育風箏在新時代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鼓勵風箏藝術走進學校、社區,在青少年心中播下風箏傳承的種子。“楊家埠風箏的熱銷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下一步,濰坊市將探索風箏在新時代的發展路徑,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濰坊市將在國家、省級相關部門的指導幫助下,繼續護航風箏技藝傳承,擴大受眾面,創新傳承手段,讓楊家埠風箏在新時期散發出新魅力、迸發出新活力。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我們大學生將會承擔起文化傳承與發揚的重任,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創新文化傳承路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探索多種途徑傳播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行動養育文化之花,以行動再創文化之華,躬行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通訊員:單鈺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