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汲知雕刻,惓惓思孔圣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年來,“文博熱”持續、“文創風”勁吹、“國潮”正當時,這正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映照。為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2024年7月13日,由中共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杏壇學堂”卓越班成員組成的曲阜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新麥場精神”實踐隊前往曲阜市張王村拜訪了曲阜尼山石雕刻家杜慶收老師,以此學思踐悟“新麥場”精神,傳承守藝人持之以恒、艱苦奮斗的品格。

圖為杜慶收老師為實踐隊員們講解作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徐子怡供圖
孔子圣跡手中現,一刻一鑿皆不易在交流過程中,杜慶收老師向實踐隊講述了其在尼山石雕這條路上的坎坷經歷。杜老師16歲來到孔孟之鄉學習雕刻技藝,自此與儒家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2013年,生活安逸的他卻萌發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用尼山石創作一套作品,梳理展現孔子一生的故事,以此致敬至圣先師。這個想法不僅讓他耗盡了多年的積蓄,后期還賣掉了全家唯一的房子以維持創作。在106件《孔子圣跡圖》系列石雕作品中,杜老師不僅使用了石雕的傳統工藝,還加入了木雕技藝,并融合了尼山石雕和徽派建筑雕刻的藝術特色,在充分尊重明代線描本的基礎上,加入了具有時代特色的視覺元素。縱使近十年的創作背后,杜慶收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十只手指傷痕累累,頸椎、腰椎也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但杜慶收依然沒有放棄。“要傳承就一定要有堅持,所有的傳承都是從堅持中而來,沒有堅持就沒有傳承。所以我誓要一輩子去守護好我們的傳承。”杜慶收如是說。

圖為杜慶收老師向實踐隊員們講述自己的創作經歷。中國青年網通訊員徐子怡供圖
以手抵心守望時代,以心馭物雕琢藝術進入展廳,從《農山言志》、《尼山致禱》到《鈞天降圣》,數百件作品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實踐隊面前。杜慶收老師向實踐隊員們介紹了各個代表作品的名稱、創作來源以及具體雕刻細節和手法,例如浮雕、鏤空雕、深浮雕等等。精美的石雕作品如同一件件藝術品,吸引著隊員們的目光,細膩的線條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姿態,使得展廳里發出陣陣實踐隊員們驚嘆的聲音,他們對杜老師高超的石雕雕刻技藝和其作品的精美表示敬佩和贊美。
面對實踐隊員提出的為什么要用尼山石進行雕刻創作的問題,杜慶收認為,尼山石蘊含的歲月積累的精華之氣是其他石料遠不可比的。“原石講原事,在我看來,通過雕刻講述孔子的故事,尼山石則是最好的材料。孔子誕生在尼山,尼山石也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被注入了更多的靈氣。” 來往不斷的人流穿梭于尼山腳下,帶走了山中的浮泥,經過歲月積淀的尼山石成為講述“孔子一生的故事”最好的材料。如今,它們的講訴變成了時間饋贈給曲阜這座城市最好的禮物,而杜慶收也成為了時間的“使者”。
隨后,杜老師向實踐隊員們親自展示了石雕技藝中的簡雕刻和精雕刻,使實踐隊進一步了解了石雕的手工技藝。

圖為杜慶收老師向實踐隊員們展示雕刻技藝。中國青年網通訊員徐子怡供圖
與科技相融,與技藝交織作為一名傳統的手工藝者,杜慶收對科技發展持著認同和開放的態度,可以利用現代科技進行石雕創新。誠然,當代流水線大幅度提高了石雕的制作率,然而,空有其形而無其神,流水線機器制作的石雕永遠無法超過手工雕刻的細膩,無法超越作品背后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以及手藝人蘊藏其中的堅守與匠心。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領略了非遺文化風采,感悟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通過與杜慶收老師的交流對非遺石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進一步了解了孔子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五千年的文明,我們要尊重,也要弘揚,把它里邊精華的東西和我們現在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隊員們將努力傳承大國工匠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為杜慶收老師與實踐隊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徐子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