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號下午,“黃梅風情-戲韻鄉村”——傳承戲曲與文化調研走訪團在菱湖公園內的嚴鳳英紀念館,感受黃梅戲傳統藝術的魅力所在,體會嚴鳳英對黃梅戲的熱愛與執著
嚴鳳英,這位黃梅戲藝術大師,以其卓越的表演才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為黃梅戲的發展與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的名字,不僅鐫刻在黃梅戲的歷史長河中,更深深印刻在廣大戲迷的心中。而菱湖公園內的嚴鳳英紀念館,宛如一座文化的殿堂,靜靜訴說著她的傳奇人生和黃梅戲的輝煌歷程。
嚴鳳英自幼愛唱黃梅調,后跟隨嚴云高學戲,取藝名鳳英。嚴鳳英在桐城練潭張家祠堂第一次登臺演出,參演劇目《二龍山》。她曾因唱戲觸犯族規,差點被淹死,但仍堅持參加黃梅戲班的演出,從桐城唱到外縣及省會安慶。
1946 年,嚴鳳英來到安慶市,以《小辭店》《游春》兩曲戲轟動安慶。然而,藝術上嶄露頭角的她在黑暗社會中遭到摧殘,被迫流落各地。1949 年,她流落到南京,曾在舞廳伴舞,后結識京昆世家甘貢三之子甘律之,學唱昆曲。1951 年,她重返安慶舞臺。1952 年參加安徽省暑期藝人訓練班,思想發生很大變化。同年在上海演出獲得極大成功。1953 年嚴鳳英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1954 年的華東區戲曲會演使她事業走向輝煌,也為電影《天仙配》拍攝奠定基礎,隨著電影播映,黃梅戲走向全國。她善于博采眾長,吸收京劇、昆曲、越劇、評劇的精華,融會貫通,表演細膩、傳神。從 1953 年到 1965 年,她演出了 50 多個大小劇目,如《天仙配》《女駙馬》等,代表著當時黃梅戲表演藝術的最高水平,被譽為“黃梅戲里的梅蘭芳”“一代宗師”。“文革”中,嚴鳳英被誣陷迫害,最終不堪凌辱,服藥自殺。1978 年,中共安徽省委為其平反昭雪。她的唱腔亮麗沙甜,委婉動聽,韻味濃郁,自成一派,被稱為“嚴派”,廣為流傳。
嚴鳳英紀念館位于安徽省安慶市菱湖公園湖中半島,由門樓、紀念堂、雕像等組成,三面環水。走進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嚴鳳英的雕像。她身姿婀娜,目光堅定,仿佛正準備登臺獻藝。雕像下方,鮮花簇擁,表達著后人對她的深深懷念與敬仰。館內陳列著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演出道具、劇本手稿等,生動地展現了嚴鳳英的藝術生涯。從她早年的學藝經歷,到在舞臺上大放異彩,再到為黃梅戲的傳承奔走呼號,每一段故事都讓隊員們深受感動。



圖片來源:吳明惠
嚴鳳英從小就刻苦練功,不畏艱辛,她對藝術充滿了執著與熱愛,正是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讓她在藝術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那些嚴鳳英演出時穿過的戲服和使用過的道具,雖然歷經歲月的洗禮,依然散發著迷人的光彩,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當年舞臺上的精彩瞬間。
經過這次參觀,我們對嚴鳳英的藝術成就和奉獻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黃梅戲這一傳統藝術有了更濃厚的興趣。嚴鳳英大師用她的一生詮釋了對黃梅戲的熱愛。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有責任讓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雖然黃梅戲在當地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但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還有待提高。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讓年輕人接觸和了解黃梅戲,讓這一傳統藝術得以傳承和發展。也希望這樣的紀念館能夠越來越多,讓更多的人了解黃梅戲的魅力。”
文化藝術是民族精神的瑰寶,需要我們去傳承和發揚。我們不僅是參觀者,更是傳承者。此次三下鄉走進菱湖公園內的嚴鳳英紀念館活動,不僅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黃梅戲的魅力和嚴鳳英大師的精神風范,也為傳承和弘揚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更增強了我們對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傳承和發展黃梅戲的隊伍中來,讓這一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我們應當以嚴鳳英為榜樣,堅守對藝術的初心和熱愛,為推動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