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福建農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赴福州市中華文化傳承團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隊抵達福州市羅源縣,在壽山石雕非遺傳承人潘驚石、陳家云、鄭安大師的帶領下參觀與學習壽山石雕非遺文化。
實踐隊員就壽山石的歷史、壽山石雕刻技巧進行深入研究,并通過親手雕刻過程深刻感受壽山石雕刻的艱辛與魅力。通過此次壽山石雕之旅,隊員們汲取其中的智慧和精華,從而拓寬自身的文化視野,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提升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當親身參與到壽山石雕的傳承活動中,隊員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更激發起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自覺肩負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
圖為實踐隊與鄭安大師(二排左三)、陳家云大師(二排右三)于羅源玉石文化體驗館前的合影
在潘驚石技能大師工作室與安于自然藝術館內陳列著一件件巧奪天工,獨具匠心的石雕藝術品。當雕刻家的刻刀與壽山石相遇,一場奇妙的藝術之旅便拉開了帷幕。作者們以石為紙,以刀為筆,將心中的情思、靈感與想象,融入到每一道線條、每一個造型之中。或精雕細琢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眉眼之間,盡是人間百態;或勾勒出靈動的飛禽走獸,仿佛下一秒就要躍然而出;或雕琢出清幽的山水,讓人仿佛置身于桃源仙境。觀賞一塊壽山石作品,便是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創作時的激情與專注,他們將靈魂注入石頭,賦予了壽山石新的生命和意義。每一個細節,每一處巧思,都承載著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對世界的認知、對美的追求。
圖為潘驚石大師給實踐隊講解雕刻工藝
由淺入深,在潘驚石大師和鄭安大師的講解下,我們更加深入了解到在表面的精美后所蘊含著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一件藝術品要有思想有內涵,這件作品才能出彩,有靈魂。正如潘驚石大師告訴我們:“看一件作品要看作品背后的故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真正欣賞理解壽山石雕或其它藝術品,還需要人們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藝術素養。潘驚石大師用彈古琴的例子生動形象告訴我們,只有當一位藝術家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文化知識儲備,他的作品才能自然而然就帶有一種藝術氣息。因此,要真正了解壽山石雕更需要我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學習提高,做到真正的欣賞一件作品,了解一件作品。
壽山石雕,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杰出代表,以其巧奪天工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令人贊嘆。而在這美輪美奐的藝術背后,是雕刻師們長期的沉淀和無數的艱辛付出。壽山石雕的制作技藝堪稱繁復而精妙。首先是相石,雕刻師需要憑借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在一塊看似普通的壽山石中發現其內在的美和可能的藝術形態。這一過程不僅需要對石材的紋理、色澤、質地有深入的了解,更需要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在腦海中勾勒出未來作品的大致輪廓。接下來是雕刻,這是壽山石雕的核心環節。雕刻師手持各種刀具,運用圓雕、浮雕、透雕等多種技法,一點一點地將石材雕琢成精美的藝術品。每一刀、每一刻都需要全神貫注,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盡棄。雕刻過程中,對力度和角度的精準把握至關重要,這需要長時間的實踐和磨練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打磨則是為作品增添光彩的關鍵步驟。通過細膩的打磨,使石雕表面光滑如鏡,充分展現出壽山石的溫潤質感和天然色澤。這個過程同樣需要耐心和細心,不能急于求成,否則會破壞作品的整體效果。然而,要掌握這一系列高超的制作技藝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雕刻師們多年的沉淀。從最初的學徒生涯開始,他們便要日復一日地練習基本功,熟悉各種工具的使用,臨摹前人的經典作品,不斷積累經驗。這個過程漫長而枯燥,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才能堅持下來。
盡管面臨著種種困難,但壽山石雕的傳承者們依然堅守著這份藝術。他們用汗水和心血,將一塊塊壽山石賦予生命,創造出一件件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珍品。他們的堅持和付出,不僅讓壽山石雕這一古老的技藝得以延續,更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對美的不懈追求和對傳統文化的深深眷戀。
圖為陳家云大師演示雕刻工具
隊員們和老師在陳家云大師的指導下,親自進行雕刻。經過一個下午的雕刻實踐活動,隊員們紛紛感受到疲憊,特別是手在推壓雕刻刀時的疼痛。隊員們深深感受到雕刻家們的艱辛與不易,以及雕刻過程中所需的毅力與耐心。
圖為實踐隊體驗博古雕刻
壽山石雕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福建文化的重要代表。作為流傳在福州民間的一種傳統雕刻藝術,它體現了福建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福建的雕刻藝術家們從生活中汲取靈感、發揮想象,將其所感所得生動地體現在了壽山石雕上。這背后離不開福建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滋養。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壽山石雕作品憑借其栩栩如生的形象、令人贊嘆的高超技藝,不僅在國內受到廣泛贊譽,還遠銷海外,深受外國友人的喜愛和贊美,成為了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使者。然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文化發展面臨著極其嚴峻的考驗,壽山石雕也不免面臨著一些挑戰。許多石雕老藝人年事已高,而年輕一代對壽山石雕的興趣逐漸淡薄,傳統雕刻技藝后繼無人。在文化產業興起和文化消費觀念升級的今天,這些因素都不利于壽山石雕的推廣和傳承。
圖為潘驚石大師與實踐隊交流畫面
此時科技的發展促進了壽山石的傳承。在與潘驚石大師的交流中我們得知,如今跟隨他的許多徒弟是從一些網站、論壇了解壽山石,進而投身于壽山石雕行業的。同時,潘驚石大師還通過微信視頻號宣傳壽山石雕相關的知識,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了解壽山石雕。科技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極大地拓展了傳承的范圍和途徑,使得壽山石技藝能夠傳播得更遠、更廣,讓更多的愛好者有機會接觸和學習這門古老的藝術。在壽山石雕的發展方面,科技也為壽山石的創作和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3D打印技術、數控雕刻技術等現代制造技術的應用,為壽山石的雕刻創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藝術家們可以借助這些技術,將自己的創意和設計更加快速、精準地轉化為實際作品,實現了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科技的有機結合,創造出更加新穎、獨特的壽山石藝術作品。此外,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為壽山石的推廣和營銷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渠道。通過網絡平臺,壽山石作品能夠更加便捷地展示給全球的消費者和收藏者,拓寬了市場空間,提高了壽山石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了壽山石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圖為大師為隊員們講解機雕基本操作畫面
隊員們同老師一同參觀了市面上一些較為簡單的石雕擺件的生產過程,近距離觀看了由數控雕刻技術完成雕刻的石雕擺件。這種生產方式節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石雕擺件的價格,讓壽山石雕能夠更好地走入大眾視野,走進千家萬戶,而不只是在展廳里,在少數人的展示柜中。于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利用科技推動壽山石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避免過度依賴科技而忽視了傳統手工技藝和文化內涵的傳承。壽山石的魅力不僅在于其物質形態,更在于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歷史文化價值。就如潘驚石大師與陳家云大師都有提到的:機器所制作的只能是所謂的工業美術品,真正的藝術品,真正的壽山石雕刻藝術一定要有人的內涵與情感。因此,我們要在科技與傳統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科技更好地服務于壽山石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要堅守壽山石的文化根脈,讓這一古老的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