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菏澤7月24日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或群體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歷史記憶、價值觀、信仰和傳統知識。鄆城古箏制作技藝歷史悠久,距今已有600多年。其制箏工藝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洪武三十年。鄆城古箏對原材料的嚴格篩選和獨特的制作流程,保證了鄆城古箏的高品質和獨特音色。鄆其制作技藝傳承悠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工藝,為古箏制作行業提供了寶貴的傳統技術參考,且在古箏品質方面樹立了標桿。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鄆城古箏制作技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地域文化和歷史記憶。為了對鄆城古箏制作技藝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曲阜師范大學“非遺探查”實踐隊于2024年7月24日去往鄆城水滸好漢城古箏坊拜訪了非遺山東古箏樂傳承人劉瑞強老師,以此為契機深入了解鄆城古箏制作技藝,為更好的發揚傳統技藝奠定基礎。
匠心傳承,聲動古今鄆城,這座歷史悠久的小城,以其精湛的古箏制作技藝聞名遐邇。實踐團隊首先來到了當地著名的鄆城水滸古箏制作工坊,一進門,便被空氣中彌漫的木材香氣以及各式各樣風格的古箏所吸引。據《刁氏宗譜》記載,刁氏一世祖刁瑯從山西洪洞縣移民至山東鄆城的途中,巧遇一位流浪的李姓制箏藝人,遂拜其為師,并在鄆城北7公里的刁莊定居,隨后便創立了第一家制箏作坊,并將傳統制作技藝傳承至今。目前已經傳承600多年,2009年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鄆城古箏被譽為“世之杰作”,2008年,菏澤市鄆城縣被文化部命為“古箏之鄉”。
漫步于鄆城水滸好漢城,仿佛穿越古代,實踐隊成員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時光寧靜和歷史滄桑。水滸好漢城里的古箏坊,古色古香的店鋪裝飾,與質樸典雅的古箏相得益彰,營造了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不禁讓人想到“弦鳴慷有音,撫彈箏慨余。”的感慨。根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鄆城地區不僅注重對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更注重對古箏藝術演奏家的培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鄆城古箏制作技藝的傳承者一代代不忘初心、堅守傳統、勇于改革,推動了古箏文化的繁榮。古箏聲動,悠揚古今。

圖為水滸好漢城內古箏坊。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徐心悅 供圖
非遺制作,曲韻悠長根據劉瑞強老師的相關介紹,古箏坊內的場景展示以及資料顯示,鄆城古箏的選材十分講究。一般選用10至20年生、生長在沙壤土質上的青桐樹的陽面木料,且同一塊地域上的桐樹還要遵循“七不取”原則:追施過化肥的不取,明水灌溉過的不取,生長過快過緩的不取,樹身低于5米的不取,地上1米處直徑達不到50厘米的不取,有疤痕爛皮的不取,陰面豐滿陽面萎縮的不取。
其制作工藝流程復雜,共分為“選材、剖解、陰干、烘烤、刨板、黏合、組裝”七道流程。其中僅組裝一項就包含“扣框、串門、上底、鑲邊、上東山、粘花、抹膩子、噴漆、上碼、上弦、調音”等十一道工序。在烘烤環節還有“三不能”的要求,即上爐點火必須是晴天,點火后烘烤人不能離開火爐,要做到不能吸煙、不能吃飯、不能小便。
鄆城古箏制作技藝經過歷代傳承,工藝日益精湛。在刁莊制箏作坊的影響下,當地涌現出了一大批活躍在樂壇的演奏家。同時,經過不斷創新,鄆城古箏的產品種類也不斷豐富,由原來普遍使用的16弦,發展出了18弦、21弦、23弦、26弦5個品種系列,可演奏的音域更加寬廣,并以其古雅大方,音色純正,音域寬廣,經久耐用的特點而深受海內外古箏演奏名家的喜愛。

圖為實踐隊員觀看劉老師簡介。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徐心悅 供圖
技藝傳承,時代創新在與工作人員的交流中,實踐團隊了解到,盡管鄆城古箏制作技藝歷史悠久,但在現代社會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傳統工藝的傳承后繼乏人,市場競爭的壓力逐漸增大等。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當地政府和一些有識之士已經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來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非遺文化。
鄆城一些地區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立足當地農民特色手造,突出產業發展,引導農民按照傳統工藝制作多種類手工藝品,形成了集制作、銷售于一體的民間手工藝品產業鏈。例如,雙橋鎮的古箏制作公司通過網上銷售古箏、薩克斯和樂器配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把“小手藝”做成了“大產業”。這種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不僅傳承和發展了傳統技藝,還為當地農民創造了財富,助力鄉村振興。同時鄆城古箏制作借鑒其他地區的經驗,如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在古箏制作中,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采用電爐數控烘烤等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和標準化程度。鄆城古箏制作也可能引入類似的現代科技,在保證“手工的溫度”的同時,提高制作效率和品質。

圖為鄆城古箏音樂演奏。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于優 供圖
與此同時,政府等相關部門推進在音樂教育領域推廣鄆城古箏,培養更多的古箏演奏人才。可以與學校、音樂培訓機構合作,開設相關課程,編寫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古箏教材,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和掌握這門技藝。實踐隊員在老師以及工作人員的指導下也撫琴而坐,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美麗。通過以上多種方式的創造性轉化,鄆城古箏制作技藝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適應了現代社會的需求和審美,煥發出新的活力。(通訊員:徐心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