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發展和現狀,更深入探索非物質文化的歷史韻味,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運輸管理學院暑期社會實踐“探尋古溯文脈,感受非遺魅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尋訪團隊于7月9日前往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展實踐尋訪活動。

進入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尋訪團隊觀摩了南京根雕、南京木雕、金陵竹刻、南京空竹等 非遺項目的精美作品,近距離與非遺傳承人交流,深入了解南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尋訪團看到了非遺傳承人們對待技藝的嚴謹態度,對品質的不懈追求,以及那份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執著,也更加堅定了他們想要傳承與發展非遺文化的決心,這些精神讓尋訪團成員深受觸動。
根雕傳承人萬桂明是第二批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根雕代表性傳承人。他從小跟爺爺學習雕刻,家傳木工活,擅長雕花刻字。他向尋訪團隊員們介紹了根雕結合了自然美和創造美,“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旨在說明根雕在創作時主要利用的是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少部分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根雕非遺傳承人也從經濟大環境和制造業的高速發展的角度闡述了非遺在傳承過程中的不易,讓隊員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

木雕相對于根雕而言,更注重的是雕刻的工藝,從設計到雕刻都要講究技法,雕工更精美、選材更精良,傳統木雕所雕刻出的物品都含有美好的寓意。木雕非遺傳承人;劬M軌蚪柚嗟那,將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門手藝以新媒體的形式宣傳出去。木雕傳承人的話語讓尋訪團隊員們深刻的體會到了非遺傳承人的匠人精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有了新的理解,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非遺的傳承奉獻一份力量。

2009年6月,金陵竹刻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趙榮成為了這項省級非遺的代表性傳承人,從18歲學藝,到如今已經40多年。金陵竹刻講究的是淺刻、簡約,也就是“留青”雕刻。這種技法雕鏤不深而層次不減,表面略加刮磨,寥寥數筆卻意境深遠。她為尋訪團講解了陰刻法和陽刻法——陰刻法是指將線條內部的材料去除,形成凹陷的負空間,使得線條呈現為凸起的形態。陽刻法則是將線條外部的材料去除,形成線條突起的正空間,能夠突出圖案的立體感和層次感。

2011年,空竹被列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孫光輝作為這項非遺的市級傳承人,不僅會“抖”,更會制作空竹。孫光輝堅持手工制作,料子拿到手以后,要經過劈、鋸、砍、車、刻等78道大工序以及十七八道小工序,才能制作成一個空竹。抖空竹是老一輩人的回憶,對于年輕人來說鮮為人知,隊員們經過抖空竹非遺傳承人的介紹及表演,無一不發出驚嘆,這也反映了年輕一代人對于非遺文化的認知有限,更應加強力度宣傳,讓非遺文化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傳承人向尋訪團講訴為了祝賀97年的香港回歸,特意制作了一個巨大的52cm的超大空竹,這也是前兩代傳承人的封山之作。

經過這次的尋訪之旅,尋訪團隊員們不僅了解了很多未曾聽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傳承這些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為人所知,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和外來文化沖擊使得這些傳統文化越來越難以傳承下去。隊員們紛紛表示要做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踐行者,做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者,實實在在為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注入新活力,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我們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