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為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下,如何更好傳承和保護青陽腔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月中旬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赴青陽縣“新質生產·助力青陽”傳承中華文化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青陽腔博物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青陽腔,又稱池州調或徽池雅調,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產生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是一種在博采余姚腔、弋陽腔及當地民曲、佛樂、土戲之精華的基礎上,形成的戲曲聲腔。初臨青陽腔博物館,兼具歷史厚重感和藝術感的大門和匾額讓團隊成員眼前一亮,跟隨講解人員腳步,踏入博物館,濃厚的文化氣息迎面而來,勾起了團隊成員對青陽腔的向往。
講解人員為團隊成員詳細介紹了青陽腔的起源與發展的現狀,向大家展示了青陽腔流布圖,真實而又貼切地讓團隊成員了解到青陽腔由皖南延伸到閩、粵、湘、贛、鄂、蜀、晉、魯等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徽劇、贛劇、川劇、黃梅戲等劇種的形成與發展。講解員說道:“戰亂年代,一些老藝人逃難至此,他們走到哪里就把青陽腔帶到哪里。附近很多劇種都間接或直接吸收了而得到了突破和發展。” 講到興致濃厚處,講解員婉婉唱來,當真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場館還展出了青陽腔臉譜,是運用青陽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漆夾苧技藝制作而成,遇水不化,遇酸不腐,遇火不燃。臉譜看似厚重,實則非常輕便,是制作臉譜工藝品的上上之選。38個臉譜刻畫了青陽腔傳統劇目中的經典戲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講解人員介紹青陽腔臉譜.
在青陽腔的文獻資料庫,團隊成員跟隨講解人員步伐,參觀了所收藏的青陽腔曲譜。由于戰爭、外來文化的沖擊等多種原因,青陽腔發展出現斷層,后縣文化工作者采取口述筆錄、聽唱記譜,整理出青陽腔文字資料約60萬字,音像資料15小時。有了青陽腔數據庫,目前記錄在冊的青陽腔劇本、文字資料、音像資料等得以永久保存。

講解人員帶領參觀文獻資料
參觀過程中,為了讓團隊成員對青陽腔唱腔、行當、妝容、服飾的認知更加深刻,現場為大家裝造、分發道具,教授戲曲表演過程中的基礎技巧,帶領大家深度體驗青陽腔戲曲中的經典動作與經典形象,通過手部的動作、眼神的表達、身體的姿態、法術的運用和腳步的移動,感受戲曲人物的情感世界。
通過參觀和親身體驗,實踐團隊成員逐漸體會到青陽腔特有的藝術魅力與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它正如一顆被遺忘的種子,渴望在新時代的土壤上生根發芽。青陽腔在一代代傳承人的努力下走進大眾視野,展示著古老戲曲的魅力。
石念杭/文 龔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