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泰安 7月19日電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在歷史與創新的交匯點上,曲阜師范大學非遺探查隊于2024年7月14日,在泰山皮影館啟動了一場基于非遺生存的空間特性,探索非遺數字化的發展路徑的社會實踐, 以期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為泰山皮影的發展開辟一條的數字化道路。
泰山皮影起源于漢代,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民族記憶,然而,在現代社會,它正面臨著傳承人減少、觀眾群體縮小等問題。與此同時,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調研準備過程中,實踐隊進行了團隊組建和任務分配,明確了調研的方向和目標,隊員們通過各種途徑搜集了相關資料,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了調研計劃。
皮影藝術長廊:探尋非遺的斑斕世界7月14日下午,實踐隊員來到了泰山皮影戲館,館內陳列著各種造型的皮影,包括人物造型、動物造型、植物造型、道具造型、場景造型等,每一個皮影都是藝術的精華,都講述著不同的故事。在這一部分,實踐隊員只能參觀到栩栩如生的皮影,要想觀看和體驗皮影戲還需在場館人員引導下前往下一個展廳。

圖為館內各種皮影展示 中國青年通訊員 張明迪 供圖
光影盛宴:沉浸式觀影空間步入觀看皮影的專區,這里沒有現代化座椅,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傳統的八仙桌,待觀眾落座,泰山皮影的宣傳片正式開始。泰山皮影在制作上,選材純驢皮,刀法簡練明快,著色對比強烈,蘊含山東人豪爽的民族風情。人物的造型大多采用寫實手法,其用刀拙樸,粗獷豪爽。在用色上對比強烈,多用紅、黃、藍、綠 黑等民間傳統顏色。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最為獨特,一臺戲最多需要兩個人,即一人伴奏、一人操縱影人表演,這就是皮迎接的古老絕活:“十不閑”。所謂“十不閑”指在皮影戲表演時,“腦中想著詞,口中唱著曲,手里舞著人,腳下踩著棒槌”,把全身都調動起來,一個人身兼數職獨自完成一整臺戲的演出。據中國文化部統計,目前皮影“十不閑”絕技在中國就只有泰山皮影的第六代傳承人范正安先生一人完整的繼承和保留下來。
宣傳片結束正式開始皮影演出,共四場,第一個劇目是《蛙鶴龜》,這出劇幕曾經在1955年中國第一屆皮影木偶展中斬獲金獎,講述的是一只青蛙,一只仙鶴還有一只烏龜在池塘邊斗智斗勇的故事,整出劇目沒有一句臺詞,全憑音樂的鼓點和演員的互動來完成。第二個劇目是《石敢當大戰惡狼精》,此劇目非常具有當地特色,在演出中使用泰安的方言讓人倍感親切,劇目中所展現出的石敢當精神充滿魅力,廣受歡迎。個劇目是《尋找失落的一角》,改編自繪本故事,講述一個小球在丟失了一角之后不斷尋找的過程。此劇目的背景的變換,如森林,城市等,采用數字投影變換,場景生動多樣。

圖為劇目《尋找失落的一角》 中國青年通訊員 張明迪 供圖
手藝傳承:互動體驗區的匠心獨運觀看結束,場館人員引導實踐隊員前往體驗區,拿起皮影,跟隨場館人員的指導,體驗操縱皮影的樂趣。所供體驗的皮影中不僅有傳統的皮影角色,還有一些與現代流行的元素相結合的皮影。最吸引實踐隊員的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冰墩墩”皮影。這個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為原型的皮影,不僅保留了冰墩墩的可愛形象,更在皮影的制作工藝中融入了傳統元素,使得這一現代形象在古老的皮影藝術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體驗的同時,實踐隊員采訪了場館人員,關于泰山皮影的傳承,場館內的老師說到:“現在的年輕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有很多選擇,堅持傳統藝術的道路并不容易。我見過不少年輕人因為各種原因中途放棄,這讓我感到非常遺憾。我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堅持下來,能夠真正熱愛這門藝術,愿意投身于皮影戲的傳承工作中。”

圖為實踐隊員與泰山皮影表演者合影 中國青年通訊員 張明迪 供圖
活動最后,實踐隊隊員與泰山皮影戲傳承人合影。通過這次深入的調研活動,曲阜師范大學非遺探查實踐隊隊員對泰山皮影的藝術價值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并為皮影戲的數字化傳承提供了動力。通過現代科技與傳統藝術的結合,泰山皮影將能夠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門古老藝術的魅力。(通訊員 張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