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建大學子三下鄉:探索灞橋遺跡,賡續歷史文脈
為傳承歷史與記憶,感受和學習中華文化的精髓與魅力,探索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徑,2024年7月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赴灞橋區開展了關于社會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調研活動。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等形式,深度了解灞橋區公眾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參與程度。
調研團首先來到了半坡博物館,半坡博物館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進入博物館,他們仿佛穿越回了那個遙遠的新石器時代,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同他們訴說著遠古先民的故事。隊員們在遺址入口,展覽區以及休息區等游客較為集中的區域進行了問卷發放。游客們對于參與調研的態度也在隊員們耐心地解釋下由猶豫逐漸轉變為支持,紛紛表示愿意配合并且積極參與。在問卷填寫的過程中,成員們觀察到不同年齡段的游客對于文化遺產保護有著不同的見解。年長的游客更多的回憶起自己與文化遺產的深厚感情,而年輕的游客則更關注如何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調研團成員們發現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需要政府,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與支持,積極推動公眾參與機制的完善與發展,加強宣傳,完善機制,豐富活動內容與形式,通過科技賦能的方式為文化遺產保護注入新活力。
離開半坡博物館,調研團前往了白鹿倉滋水非遺大集街區。在這里成員們感受到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古樸而莊重的大門,牌匾上的字跡蒼勁有力,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鏡頭從遠景緩緩拉近至近景,每一處建筑細節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藝和深厚的歷史底蘊。這里的每一處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陶瓷藝人用靈巧的雙手將泥土幻化為精美的藝術品,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而刺繡藝人們則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在布匹上繡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從陶瓷制作與刺繡技藝,再到傳統戲曲和民間表演,每一項技藝都讓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文化的傳承,它們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民族的精神。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白鹿倉 劉文軒攝
隊員們尤其被那些傳承人的熱情與執著所打動,在與耀州瓷器店負責人的深入交流中,他們更加了解了作為宋代八大窯系之一的耀州窯,燒制于唐代,鼎盛于宋代的耀州瓷,有著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通過負責人對耀州瓷歷史,工藝及其特點的講解,成員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些文化遺產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與情感寄托。他們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者,更是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播者。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重。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將古老的技藝傳承至今,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光彩。
圖為耀州瓷器店為團隊成員講解耀州瓷的歷史,工藝和特點 劉文軒攝
此次調研,讓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學子們深刻認識到了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在實地調研中,調研團成員們見證了歷史遺跡的滄桑與美麗,也感受到了保護工作的艱辛與不易。這些寶貴的歷史財富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他們也認識到只有加強保護、傳承和弘揚這些文化遺產,才能更好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因此,調研團隊成員希望通過不懈的努力,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并珍視這些寶貴的歷史財富,共同守護人類的文化根脈。面對復雜的保護問題,他們不斷學習、探討,從中收獲了許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經歷不僅鍛煉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還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對文化遺產保護的信念,在后續的學習和生活中會更加積極地參與類似的活動,為文化遺產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在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一定能夠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圖為半坡遺址簡介 劉文軒攝
調研團成員半坡博物館合照 劉文軒攝
編輯:張凌寒
通訊員:白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