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智能與工程學院針對小組任務進行院內比對選拔,從12組初期報名中篩選出4組入圍試講,于10月30日組織院內試講選拔。由智能與工程學院李勇院長、吳麗娟副院長、教務辦主任高麗、副主任聶堯及人工智能、建筑學、工程造價、計算機專業的系主任崔滿、曾輝、馮艷麗、鞠現銀共同組成評委。
佟娜老師的《建筑結構與選型》匯報時長滿足評測要求,任務設計契合課程性質,任務布置明確,選題要求精準,且均為有一定高階性的選題,例如大跨度結構、網殼結構、超高層結構等,均是建筑結構中較為高難的結構。同時,此類結構也滿足了建筑學對建筑功能及建筑立面與形體表達的要求,小組任務評判標準明確,并能夠體現及時跟進學習進度的要求。
建筑專業學生選題為《網殼類結構選型》,5名學生分為國家大劇院組和廣州大劇院組,分工合理,對課程的掌握也較全面,側重從結構受力角度進行分析,表達清晰準確,總結采用漫游動畫形式,體現了對結構受力及建筑軟件綜合運用能力,后續的問答環節學生回答較為流暢,但在小組匯報文檔中的結構部分數據提供不足,未能從定量角度體現出工作量,且整個答辯過程中小組成員的協作亮點較少。
工程造價專業鄭樂老師《建筑工程BIM算量軟件應用》課程講述了工程造價的關鍵點--建筑工程的工程量計算的相關內容,為支撐核心課程,鄭老師在說課環節仔細要求了小組任務的時效性,為了配合在最新版本的定額,選擇三年內的工程,并給學生提供了18個實際的沈陽市新建工程,建筑體量滿足小組任務的飽滿度的要求。
工程造價專業學生選擇《東北大學家屬院地塊-10#土建工程建模及工程量提取》,共6名學生,根據構件不同對樓體進行拆分計算,分工合理,協作得當,講述過程順暢,表達準確,總結部分采用三維構件建模,直觀詳細,充分體現了工作量和專業度。
虛擬現實技術專業的課程《三維建模》的小組任務選題為《遼河文化小型模型制作與分析展示》,授課老師田雨晴先從遼河文化的實際意義和學校遼河文化研究的成果入手,既明確從文化戰略角度建立大局視角,又需要通過具體軟件實操掌握課程任務,提出了小組任務考核評價體系,標準可以量化,具體清晰。學生準備得當,從遼寧紅山文化娓娓道來,從小組任務的選取開啟選題,整體介紹遼西紅山文化的代表作品,玉豬龍等,小組選用代表性的兩組陶罐開展,分成4組,從建白模、貼圖、細部調節、作品優化分別完成模型內容,最后采用課程以外的高階知識-光源設置給小組作品增色很多,體現了小組任務的挑戰性和高階性,學生表達鏗鏘有利,清晰自信,體現了良好的精神風貌。小組任務整體較好,但任務量較少,完整度滿足要求,廣度受限,后續需要補充選題內容,完成課堂擴容。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老師安迪的《移動應用開發》課程,說課過程表達清晰,但由于準備時間有限,直接以學生的PPT輔助以口頭表達開場,較好的明確課程的任務和要求,尤其是軟件的開發進度要求及部分預設值均有清楚的表達,需學生嚴格按照要求開展。
匯報以學生自己開發的易學APP開展,學生整體表達較為清楚,條理性較強,從軟件需求—開發流程—功能設計—測試上線鋪開,體現出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嚴謹與流程化,工作量尤其飽滿,從詳細的前期需求調研到美工設計再到后續的預留擴展功能,用短短的幾分鐘展示了一個宏大的作品。表達過程雖仔細,但是未能脫稿,仍然存在照著宣讀的過程,條目清晰清晰,但是整體學生狀態平平,指導教師的后續點評和學生的回答過程較為平淡。
四組老師各有千秋,優缺點不盡相同但均有亮點。經過評審們的比對和討論,一致認為,從小組任務的設計過程和指導效果以及學生的最終展示而言,工程造價老師鄭樂和虛擬現實技術老師田雨晴的小組任務說課環節清晰明了,匯報環節詳細認真,點評環節精準扼要,雖有部分內容需要進一步進行推敲,但整體上很好的體現出了小組任務代表的專業性和良好的學生風貌,被選為院內推薦人選,參加學校的評比。
通過本次集中的小組任務匯報選拔過程,院內也進一步對共性問題進行梳理和內部討論,近期會召開小組任務效果提升宣講會,以評促建,推動學院高質量的小組任務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