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三下鄉:紅土情深,青春志遠為了解當地的紅色文化,不忘歷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7月9日,安徽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紅色足跡實踐隊來到了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烈士陵園參觀學習。
當我們踏入輝山烈士陵園,一種凝重的氣息撲面而來。陵園入口處,一塊巨大的石碑矗立在那里,上面鐫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園內松柏蒼翠,微風拂過,枝葉沙沙作響,仿佛是先烈們在低語,向我們講述著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我們緩步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小徑上,兩旁是整齊排列的烈士墓碑,每一塊都刻錄著一個年輕生命的壯麗篇章。漫步在陵園中,我仔細端詳著每一塊墓碑,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聲,感受到那些英勇無畏的烈士們在戰場上沖鋒陷陣、浴血奮戰的場景。

圖為講解員為游客介紹新四軍墓碑。中國青年網通信員 肖悅 攝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是當年戰爭的見證者,為我們講述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他眼中閃爍著淚光,聲音顫抖地回憶著那些慘烈的戰斗場景和英勇犧牲的戰士們。他說:“這些烈士們,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功績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老人的話語深深觸動了我們的心靈,“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烈士們懷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人民的深情厚誼,毅然決然地走上了戰場。他們舍生忘死,沖鋒陷陣,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英雄贊歌。這些烈士們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們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卻永遠鐫刻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他們的犧牲,不僅僅是為了那個時代的勝利,更是為了后世的和平與繁榮。

圖為講解員為老兵在講解抗戰故事。中國青年網通信員 肖悅 攝
我站在紀念碑前,心中充滿了敬意和感慨。忽而想起了自己的生活,舒適而安逸,與烈士們當年的艱苦環境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然而,正是這樣的對比,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也激發了我內心深處對于責任和使命的思考。烈士們之所以能夠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堅持戰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正是因為他們心中有著堅定的信仰——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這種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夠讓人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也應該樹立堅定的信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同時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繁榮的時代,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忘記歷史,忘記先烈們的付出。我們有責任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歷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為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我從書本走向現實,從理論走向實踐。它讓我明白,歷史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和圖片,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和延續。我們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以他們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前進。雖然它已經結束,但它帶給我的影響將永遠銘記在心中。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都會想起輝山烈士陵園中的那些英烈們,想起他們的英勇和堅定,從而激勵自己勇往直前!(通信員 肖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