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輩載史冊,紅色精神傳后人
發布時間:2024-07-12 閱讀:
革命先輩載史冊,紅色精神傳后人2024年7月4日 為體現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理念,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燭火微光"實踐團隊來到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開展"紅色基因代代傳,革命精神永不忘"三下鄉活動。本次活動旨在回顧舊史,思慮眼前,展望未來。圖為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財源 攝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它不僅是對革命先烈的緬懷,更是對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的傳承。團隊成員在這里重溫革命歷程,繼承先烈遺志,深刻感受到那段革命歲月的艱辛與偉大。在陵園中,團隊成員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青山埋忠骨,漫山的陵墓令我們每個人都肅然起敬。想到先烈們勇往直前、赴湯蹈火的豪邁氣概和奉獻精神,大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不僅是紀念革命烈士的地方,也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鄂豫皖蘇區的建立和革命活動推動了當地社會的根本變革。農民和工人階級通過參與革命活動,改變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從被統治者變成了社會變革的主體。1989年,該陵園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民政部確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這些事件成為了當地歷史記憶的一部分,影響了當地人民對過去的理解和對未來的期望。這種記憶在塑造地方身份和文化傳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團隊成員通過參觀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深入了解革命歷史,感悟到紅色精神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這種精神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啟示,激勵著青年一代繼續傳承和發揚這種精神,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復興貢獻力量。圖為"燭火微光"團隊成員宣誓。中國青年通訊員 化波涵 攝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我們實踐團隊懷著崇敬,肅穆的心情認真地閱覽了陵園內的相關資料,了解到陵園的建造背景和歷史意義。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位于新縣城南,是新中國建立后首批批建的縣級烈士陵園,始建于1957年,占地22公頃。陵園集中紀念了鄂豫皖蘇區在革命斗爭中犧牲的烈士,其中包括13萬多名革命烈士。這個蘇區的創建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戰略的一個典型例證。鄂豫皖蘇區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五次反圍剿和游擊戰,在蔣介石對大別山的反復“清剿”中,蘇區人民展現出了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軍隊的無限信任和深厚感情。這一地區在黨的建設、思想宣傳、法制建設、財政工作、金融工作和教育工作等方面開創了先河,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皖蘇區在黨的領導和紅軍的奮斗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許多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在鄂豫皖蘇區的斗爭中英勇犧牲,成為了革命烈士。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的建立,旨在永久紀念這些為革命事業獻身的烈士,弘揚他們的革命精神,同時也是對后代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陵園內安葬著近百位著名烈士和紅軍首長的遺骨,陳列和珍藏著朱德、鄧小平、李先念、許世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筆題詞及珍貴烈士遺物,這些歷史文物和紀念設施共同構成了對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的深刻緬懷和教育意義。通訊員:陳云 張旭
作者:河南工業大學“燭火微光”團隊 來源:河南工業大學“燭火微光”團隊紀實
社會實踐推薦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南通理工學院海安校區安全工程與應急管理學院的青春澎湃隊開展了“環保繪畫”活動
- 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