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職員:在湖南省常德市,實踐隊員朱博文與保險推銷員劉先生進行了深入交流,認為其在談話中體現出的
“既不想完全躺平”但又“難以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心理和行為狀態,正是“45°青年”的矛盾性的典型體現,這一心路歷程也正反映出社會上許多“45°青年”的內心縮影。

(圖為實踐隊員在對公司職員進行訪談。朱博文 供圖)
體制內工作人員:與此同時,實踐隊員劉靚怡同學訪談了北京市某國企產品經理張女士,注意到她看似“知足通透”,實則透露出她在多重壓力夾擊下而被迫保持45°的無奈之情。劉靚怡同學認為,這種“45°姿態”的形成有其時代必然性,也隱含著青年對自由發展的期望和追尋。
個體工商戶:目光來到湖南省株洲市,實踐隊員張清然同學采訪了麻辣燙店老板潘女士,并親身體驗了她所經歷的忙碌經營。潘女士在交流過程中坦言她志不在此,卻又迫于生計而不得不選擇繼續經營店鋪,這正是“45°青年”彷徨、無奈特征的體現。
以上所列舉的五位受訪者僅僅是實踐隊所接觸的青年群體的一部分。實踐隊員的腳步已遍布大江南北,既涉及不同年齡,亦深入各行各業。隊員們記錄了他們的悲歡、聆聽了他們的新生,讓此次實踐調研活動不僅限于對“45°青年”的個體映像的探析,更呈現出對這一群體的時代關懷。
從學校到職場,從網絡到現實,通過此次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對“45°青年”現象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從不同地區、不同職業的青年訪談中,隊員們系統總結了“45°青年”所呈現的多種樣態,包括學業壓力驅動型、職場迷茫探索型和工作家庭平衡型等;也對其內心思考與行動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剖析,認為他們在行為特征上表現為彈性應對模式,心理特質上呈現出理性而平和的心態,價值偏好上更為多元化和適度化。
“45°青年”現象的形成,既有社會競爭激烈、壓力過大,家庭期望與教育方式影響等外部因素,也有個人性格、價值觀和心理狀態等內部因素。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45°青年”現象,其本質是當代部分青年所面臨的價值實現與現實壓力之間矛盾的產物,這也是實踐隊后續將持續關注的方向之一。
通過調研,實踐隊不僅記錄了“45°青年”群體的生活樣態,也生發了許多對這一群體未來發展的思考。未來,實踐隊將繼續追蹤“45°青年”發展議題,推動理論成果向社會行動轉化,助力青年更好地成長,為社會發展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