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禮乾坤大,百代文脈長
品賞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追溯歷史悠久的禮儀文化。當我們的實踐隊第一次走進人民當中,第一次從耄耋老者口中獲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千年的濃縮。我們不得不為之一振,這是精神和肉體的雙重亢奮。
不知從何時何地起,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在角落里蒙塵,在灰暗中無所事事。我們在很長很長的時間里或許丟失了我們民族自身所具有的顯著優勢和特色品質,但是好在我們近年來找回了力量。這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瞬間,而是一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過程。我們以門禮文化為基本調研主體,以“禮”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人們的廣泛調研和探問,試圖對門禮文化這一特殊的文化現象進行深入的了解。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在當今這個風云突變,節奏加快的時代,似乎一切事物全部都被放入加速的軌道。它們經過工廠和加工,最后被迫讓我們不得不接受這種壓力倍增的事實。而當我們產生困惑,產生抗拒之時,我們或許需要抬頭回望過去,尋找來時的路。這條路并不傳統,也不迂腐。我們針對的是“禮”就如同孔子所說的,如果我們沒有了“禮”我們的人生會變成什么樣呢?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什么樣呢?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變成什么樣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和反思。

圖為實踐隊走訪老人并開展調研圖片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劉晉彤 供圖
所謂的門禮,它本質上是一種通過進門出門等與門有關的行為動作的一種規范性禮節。要想深刻了解這種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價值的禮節是不容易的,我們通過尋訪年輕人和老年人,并和他們進行親切友好的交談,在潛移默化之中收獲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逐步意識到,門禮文化它不僅僅是一個形式上的規范,更是一套具有完整系統和價值觀念的行為舉止的約定。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約定的存在,我們在日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才能做得恰到好處,相得益彰。我們的調查不僅僅局限于“敲門問好”“進門說什么”“進門后的行為舉止”等等;我們還涉及到了在進門后,和他人交談時的具體動作,禮貌問題;在離開時,具體的舉動和禮貌動作等。這些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禮儀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交流的手段,我們不能拋棄掉人際關系來單獨談論這種文化現象。想到這里,我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先民而感到驕傲和自豪。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我們僅僅是管中窺豹便足以知青天之高,明黃土之厚。這種深層次上的文化自信是與生俱來的,也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文化傳承。
在進行調研的過程中,我們也常常筋疲力盡,或許絞盡腦汁也無法去更好的描繪汗牛充棟的門禮文化。但是,當我們看到那些耄耋老人渾濁的雙眼中釋放出久違的,明亮的目光;那些青年人的眼睛里呈現著許久未見的熟悉和熱情;那些少年少女們的眼眸里迸發出奪目的求知和渴望。我們知道,對門禮文化的追求是有必要的,是會得到歷史和時間的證明的。我們所做的,所行的,不僅僅,不單單只是一次實踐和調查。在更大,更長,更久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上,我們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浴火和淬冰。

圖為實踐隊針對門展開的調研活動圖片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高川雲 供圖
在回望這一次難以忘懷和收獲滿滿的實踐活動,我們感慨良多。無論是對調查的艱辛還是獲得肯定的喜悅,這些感受全部都會化作天空中的星星點點,進入我們的心靈。就用這最為純粹,最為真白的力量去滌蕩我們疲憊和繁雜的心靈吧。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當今仍然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仍然需要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門禮文化,也就是禮儀文化。這種禮儀文化,調節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它和它們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生機活力。這種勃勃生機,必然是一種純粹的力量。我們帶著對中華文化的敬畏,對中華民族的使命和責任,去努力了解,研究“門禮文化”這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這也不是淺嘗輒止,而是進一步的深入貫徹。
“何以為尊?宅茲中國。”帶著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民族一如既往地走在問心無愧的路上吧。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應有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