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六合區的懷抱中,竹鎮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熠熠生輝,成為了一方不屈的熱土。這里,英勇的抗爭與感人的故事交織成一幅幅壯麗的畫卷,讓人仿佛穿越時空,親歷那段可歌可泣的歲月。
竹鎮抗日紀念館,如同一座歷史的燈塔,照亮了那段崢嶸歲月。其中,朱二先生舍子救傷員的事跡尤為震撼人心。在牯牛山激戰中,新四軍高班長負傷倒地,幸得朱二先生之子朱祝明冒死相救,帶回家中悉心照料。然而,醫療條件匱乏,傷員病情危急。朱二先生毅然決定,不顧個人安危,將高班長送回部隊。途中,他機智應對國民黨便衣特務的盤查,成功完成任務,展現了普通百姓的大無畏精神。而朱祝明則因留下作保,遭受毒打與拷問,直至新四軍半塔保衛戰勝利后才得以解脫,這段故事成為了竹鎮人民英勇抗日的縮影。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環境中,竹鎮人民同仇敵愾,團結一心。青年們熱血沸騰,率先成立了“青抗”組織,在武一青、夏英等人的帶領下,誓言以青春之力,共筑抗日長城。他們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同時,“佛抗”與“文抗”的成立,更是將宗教界與教育界的力量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抗日洪流。慈覺和尚帶領僧尼道士,以慈悲為甲,英勇為矛,協助后方,支援前線;教育界則利用知識優勢,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激發民眾愛國熱情,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竹鎮的兒童團。這些稚嫩的身影,在羅炳輝將軍的關懷下,由馬家秀等宣傳員組織起來。他們雖年幼,卻心懷家國,以劇團、文藝宣傳隊等形式,向群眾宣傳抗日思想,為軍隊送去溫暖與鼓舞。同時,他們還替烈屬、軍屬分擔勞動,值崗放哨,展現了超越年齡的勇敢與擔當。兒童團的存在,不僅為竹鎮的抗日斗爭增添了一抹亮色,更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走進竹鎮抗日紀念館,這些紅色故事仿佛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展現在人們眼前。它們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激勵后人不斷前行的精神燈塔。在這片熱土上,無數英雄兒女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壯麗的篇章,他們的精神將永遠鐫刻在六合區竹鎮的大地上,激勵著后人銘記歷史、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竹鎮的紅色故事將永遠熠熠生輝,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