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踐悟“新麥場”精神,探尋傳統技藝新篇章 ——曲阜雕刻家杜慶收訪問紀實
發布時間:2024-08-04 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們鐫刻著歷史的記憶,流淌著文化的血脈。我們要高度重視并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與多元價值,讓這些承載著中華文化精髓和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與文化產品,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遵循這一重要論述的精神指引,曲阜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新麥場精神”實踐隊,在炎炎夏日中踏上了前往曲阜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征途。他們特別拜訪了雕刻藝術界的杰出代表——杜慶收老師,旨在通過實地考察與親身體驗,將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與實踐探索的活力緊密結合,共同探索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實現傳統雕刻技藝的創新性傳承與發展,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初識雕刻大師,領略藝術風采
實踐隊隊員們在曲阜市的一處寧靜小巷中,找到了杜慶收的工作室。一踏入工作室,隊員們便被滿室的雕刻作品所吸引。這些作品或古樸典雅,或靈動飄逸,每一刀一劃都蘊含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杜慶收老師熱情地接待了實踐隊隊員們。他身著簡樸的工作服,雙手沾滿石粉,卻難掩其深邃的藝術家氣質。杜老師向隊員們介紹了自己的雕刻生涯和創作理念。他講述著自己與尼山石雕的不解之緣,以及如何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的作品。隊員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提出自己的問題,杜老師也耐心地一一解答。在交談中,隊員們了解到,杜老師從小就對雕刻有著濃厚的興趣。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和實踐,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雕刻風格。他的作品不僅注重技藝的精湛,更注重文化內涵的傳達。杜老師認為,雕刻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愛上尼山石雕這一傳統技藝。
親身體驗技藝,感悟匠心之道
在杜老師的邀請下,實踐隊隊員們還親身體驗了尼山石雕的創作過程。從挑選石材、設計構思到精雕細琢,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匠心獨運和精湛的技藝。隊員們首先來到石材堆放區,挑選適合自己創作的石材。杜老師告訴他們,挑選石材是雕刻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石材的質地、顏色、紋理都會影響到最終的作品效果。因此,挑選石材時需要仔細觀察、反復比較,才能選出最適合的石材。挑選好石材后,隊員們開始設計構思。他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和創意,在紙上畫出初步的草圖。然后,杜老師指導他們如何將草圖轉化為實際的雕刻作品。他告訴隊員們,設計構思是雕刻的靈魂,只有獨特而富有創意的設計,才能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最后,隊員們開始精雕細琢。他們手持雕刻刀,小心翼翼地在石材上刻畫出每一個細節。這個過程需要極高的耐心和專注度,因為一旦刻錯,就無法挽回。在杜老師的指導下,隊員們逐漸掌握了雕刻的技巧和要領,他們的作品也逐漸呈現出獨特的魅力。通過親身體驗雕刻過程,實踐隊隊員們深刻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他們也更加敬佩杜老師對于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創新。他們認為,只有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共探傳統現代,鋪就創新之路
在體驗雕刻過程后,實踐隊隊員們與杜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他們探討了如何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創作出既具有傳統文化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作品。杜老師認為,傳統技藝是文化的瑰寶,但也需要與時俱進。他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元素相融合,創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時代氣息的作品。例如,他的一件作品以儒家經典《論語》中的名句為靈感,通過巧妙的雕刻手法,將文字與圖像完美結合,既傳達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又展現了尼山石雕的獨特魅力。實踐隊隊員們對杜老師的觀點表示贊同。他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創新思維的引領。只有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才能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氣息的作品,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同時,他們也表示將積極學習杜老師的創作理念和方法,為自己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更多的靈感和思路。
總結實踐成果,展望文化新篇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實踐隊隊員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專業知識,更深刻領悟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他們認識到,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他們要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展望未來,“新麥場精神”實踐隊將繼續秉承老一輩數學人艱苦奮斗的品格,將學術的嚴謹與實踐的磨礪緊密結合。他們將以創新的思維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以務實的行動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實踐隊隊員們也期待更多的青年學子能夠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共同為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他們將攜手并進,在青春的賽道上接力奔跑,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們將不斷努力學習、實踐和創新,為續寫中華文化的創新華章貢獻自己的青春與智慧。
(通訊員 李亞楠)
作者:李亞楠 來源:曲阜師范大學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