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三下鄉:以史為鑒,緬懷先烈中國青年網安徽7月4日電(通訊員張嘉璇)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凝練支部“支部+新四史”黨建品牌特色,7月4日,安徽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社會實踐團在安徽省和縣對當地的紅色革命資源進行追尋和學習,旨在回顧革命歷史,傳承和發揚紅色精神。
歷史的信標,時代的碑文在安徽和縣當地,實踐團重點參觀了和縣西梁山革命烈士紀念館及其紀念碑。西梁山位于長江之濱,與蕪湖市東梁山夾江對峙,合稱“天門山”。大詩人李白游歷此地曾留下千古名篇《望天門山》。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第30軍第90師在此打響了“渡江戰役第一槍”,打亂了國民黨軍隊長江防御部署,牽制了敵人數萬兵力,為中路大軍突破荻港,首渡長江創造有利條件。
圖為實踐團為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湯正 攝
古今的交匯,山河的見證西梁山中建有烈士陵園。和縣革命烈士紀念館于2008年清明竣工開館,建筑面積1400多平方米,共設8個展廳。展覽時間跨度為1840年至2004年,按歷史時期分三個階段七個部分,記錄了一百多年來在和縣這片土地上,許多仁人志士為爭取民族的獨立、解放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前赴后繼,英勇斗爭,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
無畏英烈的先行,時代青年的后繼踏入紀念館的大門,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在西梁山革命烈士紀念館內,實踐團團員們一邊駐足端詳,一邊仔細傾聽講解,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圖片、一段段紅色印記真實地再現了革命烈士們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事跡。實踐團團員們實地回顧了解放戰爭時期西梁山地區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精神。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隨后,實踐團來到革命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全體實踐團團員們整齊有序地站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向革命先烈鞠躬默哀,表達對烈士的崇高敬仰和無盡哀思。這一莊嚴的儀式不僅讓每一位成員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觸動,也讓他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將先輩們的革命精神傳承下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
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圖為實踐團為烈士哀悼。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湯正 攝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青山埋忠骨,翠柏勉英魂。在參觀后,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無數烈士英勇獻身、無私奉獻換來的,一定要繼承先烈遺志,弘揚革命傳統,時刻牢記青年的時代使命,充分發揮青年的先鋒模范作用,立足社會實踐,以厚積薄發之勢、動能強勁之勢、大有可為之勢,腳步鏗鏘、一路向前,為時代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應急力量。
銘記歷史,照亮未來之路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對于實踐團來說,和縣西梁山革命烈士紀念館之行,不僅是一次對過去的回顧,更是一次對未來的啟迪。這提醒著時代青年們,不僅要緬懷先烈,同時也應不斷激勵自己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勇往直前,為建設更加美好的祖國而堅持奮斗!
拓展思考:新時代下的青年責任參觀結束后,實踐團組織了一次討論會,圍繞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地承擔起青年的責任展開討論。成員們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并就如何將紅色精神融入日常學習和工作中進行了探討。大家一致認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當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圖為實踐團團員在館前合影紀念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湯正 攝
這次活動不僅加深了實踐團成員對革命歷史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他們作為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未來,他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到學習和工作中,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