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高腔,又稱高腔,其源于明代青陽腔,具有青陽腔的演唱形式,明末清初沿潛水傳入岳西山區,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岳西高腔現存劇目近 300 出,基本收編于《青陽腔劇目匯編》,可分為“喜曲”和“正戲”兩大類。“喜曲”現存 70 余出,可分為賜福、慶壽、送子、進寶、燈會、家教、賀屋、賀婚、飲宴等 10 個類別,之所以稱為“喜曲”,是因為唱詞多為喜慶、吉祥之詞,主要在各種民俗活動里出現。
清乾隆、嘉慶之間,開始組成班社公開演唱,田頭鄉柳畈村的柳榮獲( 1784—1839,清優廩生)的七位胞兄弟組成高腔圍鼓班,在當地公開演唱并收徒傳授。目前,岳西高腔民間班社分布在岳西境內各個鄉鎮,通過政府扶持、群眾自發的方式已建有 10 多個民間班社,班社成員由主要是鄉村百姓構成,因此岳西高腔的班社呈現半職業性、半班社的特點。岳西高腔之所以能源遠流長,高腔劇目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俗”必應,它的曲譜、唱風深深地融入到了當地地域文化之中,讓世代人們為之傳唱。岳西高腔與岳西地區的民俗活動兩者相互交融,將岳西民俗活動通過戲劇演出形式去完成,并且不進行商業性演出。岳西高腔參與民俗活動的戲曲演出既具有莊嚴性又具有民眾娛樂性,所以既受到官方和社會各階層的推崇又符合各類民俗事象和各階層人物的審美需求。

此圖為岳西高腔劇目表演圖片
在岳西高腔的所有曲目中,正戲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是岳西高腔文化價值的集中體現。據統計,現存正戲曲目多由元、明時期的傳奇改編,如《金釵記》《白兔記》《清風亭》等,這些傳統曲目在我國民族藝術領域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成就了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岳西藝人,其中不乏一些沒有留下名字的正戲創作者。 盡管岳西高腔的影響力不能與元、明時期的傳奇相提并論,但是,在曲目創作者與表演者的努力下,岳西高腔的藝術成就堪稱輝煌。
無論哪一種藝術形式, 其核心都在于傳承,岳西高腔這種片段式的曲目傳承形式,并不表示該劇種走向衰敗,反而是對傳統藝術作品的提煉,使傳統藝術得到最大范圍的傳播。尤其是明代時期絕跡的部分刊本,卻能夠在傅蕓子、王古魯等學者的力下從海外尋回,經民間傳抄后流傳至安徽岳西縣境內,并被改編成為岳西高腔中的經典劇目。 即便是戰爭年代,岳西人依然保留著大多數劇目的手抄本,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研究保存下寶貴的資料。
相信在岳西高腔的一代代繁華的歌聲中,不斷奏響岳西縣傳統文化的篇章,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通訊員 陳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