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神農架林區宋洛鄉長坊村大力發展冷水魚繁育產業,這一舉措不僅顯著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更為鄉村振興鋪展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徑。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學子組成社會實踐團,深入神農架林區,對宋洛鄉冷水魚繁育基地進行了實地調研與實踐活動。旨在借助這次考察的機會,了解神農架冷水魚產業的發展現狀,并將從中學習到的知識與理論相結合,在深化理論學習,強化專業技能的同時,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
(繁育中心負責人陳香貴和實踐隊員們合影 蘇雪梅 攝)
生態養殖,保護與發展并重
神農架長坊深山漁村珍稀魚類繁育研究中心巧妙地利用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專注于多鱗白甲魚與齊口裂腹魚這兩種冷水魚的繁育工作。依托周邊清澈純凈、富含礦物質的山泉水,繁育中心為冷水魚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同時,通過先進的控溫技術,精確調節水溫至最適合冷水魚生長的區間,使得整個養殖過程既高效又環保,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的實現。
在冷水魚產業發展的同時,神農架冷水魚繁育基地也始終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基地成立了生態巡護隊,禁止獵捕野生魚類,并積極開展增殖放流活動,以恢復河道中的魚類資源。同時,基地還注重養殖廢水的處理與利用,以減少對周邊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繁育中心內的魚苗 宋洛鄉人民政府供圖)
科技賦能,繁育技術再升級
走進神農架長坊深山漁村珍稀魚類繁育研究中心,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排排整齊排列的圓形繁殖魚桶,這些魚桶大小不一,高低錯落,卻都充滿了生機。
據悉,該繁育基地近年來大力引進新技術、新設施,成功解決了冷水魚傳統繁殖方式中遇到的水溫受外界氣溫影響變化幅度大、水中含氧量不穩定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通過多次外出考察和交流學習,基地決定引進陸基流水養殖系統,從而實現就近引流長坊村周圍的山泉水進行養殖,在保證水質的同時利用活水達到增加水中含氧量的目的。另外,基地還建立了控溫系統,成功將水溫控制在了適宜冷水魚生長的范圍內。在科技賦能的強大動力下,冷水魚魚苗的成活率成功地從20%提高到了60%,并且有希望在未來幾年內實現新的突破。
( 繁育中心內的循環水凈化系統系統 王麗亮 攝)
(繁育中心內的育魚設備 蘇雪梅 攝)
直面挑戰,信心滿滿向未來
目前,當地冷水魚產業面臨著魚苗存活率低、產量低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阻撓了產業發展進步的步伐。為此,當地政府積極充當養殖戶和專業人士之間的橋梁,不僅會在魚苗出現問題時幫忙聯系有關機構進行檢測和診斷,還會不定期邀請專家走進繁育中心進行觀測和指導。同時,冷水魚繁育基地計劃在繁育多鱗白甲魚與齊口裂腹魚的基礎上引進中華鱘,因為中華鱘具有產卵多、繁育周期短、幼苗存活率高的特點和優勢,能夠有效提高經濟效益,為發展特色冷水魚產業創造更大的空間和更堅實的基礎。另外,當地政府從發展冷水魚產業的角度積極開展了幫扶工作,鼓勵當地居民加入冷水魚產業,并對修建魚塘養殖冷水魚的居民進行補貼。(繁育中心負責人陳香貴向實踐隊員介紹基地設備 王麗亮 攝)
“我也想讓冷水魚發展得更好,帶動更多的人富起來。”繁育基地負責人陳香貴說道。陳香貴牽頭為冷水魚的發展不斷奔波,為其尋找更多出路。對于冷水魚的未來發展他說道:“我們目前就是想要將齊口裂腹魚、多鱗白甲魚等當地魚的產量提高,然后在產量有一定保證的基礎上在開展類似魚干、咸魚等更多副產品。”冷水魚產業目前也已經走上正軌,會逐漸走出長坊、走出神農架,到達全國各地。
神農架冷水魚繁育基地遵循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行動指南,重點突出產業特色,積極運用科技手段,采取適宜的運營模式,在發展的同時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穩扎穩打,力求將冷水魚產業發展為當地的支柱產業,造福更多百姓。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片綠水青山能夠孕育出更加豐碩的鄉村振興的果實,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繁育中心負責人陳香貴向實踐隊員講述他的創業經歷 蘇雪梅 攝)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讓實踐團受益匪淺。實踐團成員通過親身體驗和實地調研,不僅加深了對冷水魚產業的認識和理解,還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大家也深刻感受到了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希望將來能以過硬的專業本領和青春熱血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