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之光景泰藍之旅——一次心靈與技藝的深刻對話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傳統非遺也從“身在閨中人不知”到“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傳承華夏,非遺留芳”社會實踐活動,我作為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者,親歷了掐絲、點藍等關鍵步驟,不僅見證了景泰藍從平凡金屬到華麗藝術品的蛻變,更在這一動手實踐過程中體會到了匠人精神的精髓。
初識景泰藍——歷史的低語與現代的召喚
景泰藍,這一源自元朝、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間的皇家御用工藝品,以其色彩斑斕、金碧輝煌、工藝繁復而著稱于世。它不僅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瑰寶,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在導師的講解下,我了解到每一件景泰藍作品的誕生,都需經過設計、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數十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它不再只是我印象中印在花瓶上的花紋,而是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展現在我的眼前,像耳環、書簽、杯墊等等,我感受到了古老的技藝與現代的氣息在這里奇妙融合。
掐絲之藝——精細入微,匠心獨運
當我親手拿起細如發絲的銅絲,按照設計圖紙,在銅胎上小心翼翼地勾勒出圖案的輪廓時,才真正體會到了“掐絲”這一步驟的艱難與精妙。銅絲既要緊貼胎體,又不能過分用力導致斷裂;圖案的線條需流暢自然,每一處轉折都需精準無誤。這不僅考驗著匠人的手眼協調能力,更要求有極高的耐心與專注。在這個過程中,我仿佛與古人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到了那份對完美的不懈追求和對技藝的極致尊重。
點藍之美——色彩的交響,藝術的綻放
如果說掐絲是景泰藍作品的骨架,那么點藍則是其靈魂的填充。當我站在五彩斑斕的釉料前,挑選出最適合的色彩,用特制的工具輕輕地將釉料填入銅絲勾勒出的每一個空格時,心中充滿了對美的向往和創造的喜悅。點藍的過程需要極其細膩的手法和對色彩敏銳的感知力,因為稍有不慎,就會破壞整體的和諧與美感。隨著釉料的層層疊加,原本冰冷的銅胎漸漸披上了絢麗的外衣,那些看似簡單的色彩,在光線的照射下交織出夢幻般的光影效果,讓人嘆為觀止。
燒藍之火——涅槃重生,光彩奪目
點藍完成后,接下來的燒藍步驟更是讓人心潮澎湃。在高溫的窯爐中,釉料逐漸融化,與銅胎緊密結合,形成了一層堅固而光滑的釉層。這不僅是物理上的變化,更是藝術品的一次重生。每一次開窯,都像是在開啟一個未知的寶盒,期待著那份經過烈火考驗后更加璀璨奪目的美。當看到自己親手制作的景泰藍作品在火光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時,所有的辛勞與等待都化為了滿滿的成就感與自豪感。
景泰藍不僅僅是一種工藝品,更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通過這次活動,讓我更加意識到作為年輕一代,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景泰藍等傳統工藝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和傳播這些知識,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中華傳統文化,共同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景泰藍秉持著“萬物皆可掐”的原則,用新的藝術形式傳承傳統的非遺藝術,展現著瑰麗的中華文化,耀目世界。
通訊員 朱芳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