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索富平石刻發展歷史,為探究在石刻文化傳承的真相,7月22日上午11點,長安大學赴陜西渭南“富平石刻非遺尋蹤·鄉村振興幫扶調研”暑期社會實踐隊一隊前往富平南陵村尋找省級富平石刻非遺傳承人劉國輝進行專訪。

圖為小組成員采訪劉國輝老師
在采訪過程中,劉國輝先生幫助實踐小隊修改錯誤的石刻資料,提到,目前的石刻非遺傳承人可以分為老一代和新一代,老一代依靠個人手工技藝與基本工具去雕刻石刻,新一代依靠自身技藝與現代電子工具來雕刻石刻,也負責出售、販賣時刻。劉國輝先生認為,使用機器雕刻石刻非常方便快捷、產量大,上手難度低,但雕刻出來的石刻缺乏靈動性,過于刻板。過去拿手工雕刻更生動,更活潑,有“氣”,但更看個人悟性與技巧。而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中,石刻手藝不免有所流失。

圖為劉國輝老師省級非遺傳承人證書
劉國輝先生還提到,在過去,不僅雕刻工具與雕刻人發生變化,雕刻事物也產生變化,在過去雕刻樣品大多是石獅子,直到90年代,人們需求發生改變,雕刻的事物也與時俱進,發生改變,出現現在見到的多樣的石像。
】

圖為劉國輝老師制作的石刻
這次實踐活動有深刻意義,劉先生不僅幫助實踐團隊改正石刻歷史,也以一位傳承人的視角表達對現代工具與過去手藝的區別。讓實踐團隊能以一位親生經歷數十年石刻發展的視角去記錄富平石刻的發展與改變。